诗歌里的曹操(三)
文/铁道兵报社 罗光明
建安十二年(207年)深秋,一支凯旋大军沿着渤海之滨浩浩行进,走在最前面的是征尘未洗的曹操。几天前,他率军在白狼山一役中大破乌桓,基本平定北方。班师回朝途中,曹操专程来到闻名已久的碣石山。

九月的碣石山,秋高气爽,海风猎猎。
怀着胜利的喜悦心情,曹操登上山巅,瑟瑟秋风拂过斑白鬓角,掀起残存着烟痕的衣袂,浩渺大海尽收眼底,如同一幅流动画卷。
远处,无边无际的大海,碧波万顷,山岛在火红的夕阳映照下,如翠玉般点缀其间。近处,秋风拂过海面,掀起层层巨浪,如万马奔腾。眺望这浪涛翻滚、水天一色的壮美景象,曹操心潮澎湃,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秦皇、汉武两代帝王留在这里的英姿。
公元前215年,有志于巡视四海的秦始皇,沿着秦驰道来到渤海之滨。高耸在海边、蔚为壮观的“碣石”,令始皇帝豪情大发,命李斯将自己平定宇内的丰功伟绩刻在碣石碑上,留下传世的《碣石门辞》。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于山东平津驾崩,时年49岁。
100年后,有着同样不世功业的汉武大帝,于泰山封禅后,从齐燕之地沿着秦皇足迹,行到辽西走廊。在这片土地上,他曾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痛击匈奴;派军反击朝鲜侵略,最终平定朝鲜半岛,设立四郡,使中原制度扎根东北。
汉武帝也如秦始皇一样,勒石记功于碣石山,还在峰顶筑起一座“汉武台”。
站在见证秦皇汉武千秋功业的碣石山巅,志存高远、横槊善文的曹操,抚今追昔,山河入怀,升起万丈豪情。合着滚滚浪涛,曹操击节高歌,一首《观沧海》不朽名篇喷薄而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中国古代诗人歌颂高山湖泊、大江大河,可走到海边就沉默了,少有写海诗作。曹操这首《观沧海》,以充满激情的笔力,为浩瀚大海作了一次讴歌,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整山水诗,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开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墨痕里奔涌着星汉倒悬的壮美画卷,借助大海呑吐日月、含蕴星河的气势,把大海作为自己的化身,表达了一统天下的雄心以及海纳百川的襟怀。全诗气韵沉雄,意境深邃,既是对大海壮美的刻画,也是诗人自身生命气象的写照。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曾说,“夫英雄者……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哉。”《观沧海》以景抒情,以诗言志,将大海恢宏壮阔的气势,同曹操征服天下的英雄志向和抱负,合而为一,绘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壮丽诗篇。
1700年后,1954年夏,世纪伟人毛泽东来到北戴河。彼时的新中国,刚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举国上下一派热气腾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意气风发的毛泽东,那天狂风大雨中畅游大海后,依然兴致勃勃,意犹未尽,想到曹操当年在这里凯旋赋诗情景,不由得触景生情,诗性大发,纵笔挥毫,写下《浪淘沙•北戴河》一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两位叱咤风云的中华男儿,相隔千年同地赋诗吟唱,其豪迈气概何其相似?他们都是目光远大的政治家、戎马倥偬的军事家、纵横捭阖的大诗人。
不一样的是,若论翻江倒海、改天换地的本领,毛泽东则远胜于曹操;在诗才方面,毛泽东此词以“大雨落幽燕”开篇,一落笔便以雷霆之势,指向苍穹。这气势若曹操九泉之下读之,也会自惭汗颜,甘败下风!
对毛主席和曹操这两首诗篇最初了解,还是在文革初年。我去一位大哥哥家做客,墙上挂着他一幅题为《秦皇岛外打渔船》的油画。画中海天一体、渔舟点点的壮丽景象,深深吸引了我。大哥哥绘声绘色讲述了创作那幅画的背景,我对毛主席与曹操唱和这个典故,留下深刻印象。扯远了。
曹操《观沧海》一诗,是其《步出夏门行》组诗的首章,另三首是《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
从乌桓凯旋归来的路上,曹操极为赏识的重要谋士郭嘉途中病逝,年仅38岁。痛心之余,让曹操对生命有了更多思考。此时他已五十有三,岁月浸染了年华,虽垂垂老矣,却豪迈依旧,创作了《龟虽寿》这首雄壮的生命之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一生打过多少胜仗,就吃过多少败仗,可谓九死一生。但他从未退缩气馁,萎靡不振,哪怕英雄迟暮,壮志难酬,依然金戈铁马,横槊执矛,摄人心魄!
不信天命,老当益壮,奋发进取,《龟虽寿》一诗所展现的蓬勃生命之光,震荡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心灵,成为一代代烈士打磨生命强度,抒发雄心壮志的精神砺石。
东晋时,大将军王敦酒后,总要吟诵曹操这四句诗,吟诵时神情亢奋,情绪激昂,用玉如意敲打唾壶(类似痰盂)作节拍,时间一久,壶口边敲的尽是缺口,造就了一个成语:唾壶击缺。后人评价王敦:“有曹操之志,而无曹操之能。”
今天我们常用的“雄心壮志”一词,本就是形容曹操的。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写道:“雄心摧于弱情,壮图终于哀志。”这就是“雄心壮志”成语的由来。历史上,欧阳修、秋瑾都曾引用这个成语,以此抒情言志。
写下《步出夏门行》组诗第二年,“志在千里”的老骥曹操,便率军直下江南,开启统一之战。大军一路犁庭扫穴,抵达长江岸边。可惜,“东风不与”,赤壁一把火,将曹操雄心化为泡影。
一曲《龟虽寿》,道破了生命的真谛,是曹操对岁月流逝最昂扬的挑战。品读该诗,我们不必强求有曹操那样的志向,但须有他不甘衰老的心态。心若年轻,哪有时间老去?
(未完待续)

作者罗光明,1973年1月入伍,在铁道兵四师19团历任战士、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1981年任《铁道兵》报社编辑、兵改工,后任《铁道工程报》《中国铁建铁道建筑报》编辑室主任、报社总编助理,至2014年退休。
责编:槛外人 202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