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东魏家庄,这是一个坐落于诸城市百尺河镇大仁和村东南的村落。这个不起眼的小村,仅有百余户人家,从明初魏姓立村的渊源,到于、钟两姓族谱佐证的古老过往,再到 1982 年因地名标准化而冠上“东”字的变迁,村名的更迭里满是时光的印记。村中,宋氏的故事尤为鲜活。恢复高考后二十多位学子的奋进,更让这份乡土记忆多了热血与希望。请欣赏台见新先生乡村记忆系列作品之十二《东魏家庄》,一起感受小村庄的大情怀!】

文//台见新
大仁和村东南,三里之处,有一个古老的村庄——魏家庄,现在称东魏家庄。100余户人家,350口人。
魏家庄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明初由魏姓前来立村,从村西不远发现的十几口站棺坟推断,元代以前就早有人家了。据《于氏族谱》记载:“始祖直隶保定县代为村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魏家庄。”另据《钟氏族谱》记曰:“钟氏二世祖尚理公,明代由益都钟家村先迁魏家庄,再迁大仁和”。于姓、钟姓族谱记载,都证明了魏家庄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已经几百年的历史了。解放后村里还有一户魏姓人家,后来也不知去向,现在宋姓、于姓、鹿姓是村中大户,然而,村名仍沿袭称魏家庄。清道光十五年修《诸城县志》载:“岳沟练。魏家庄”。
1982年诸城县地名标准化处理时,为区别县境内的魏家庄,在前面加了个东字,称作东魏家庄。
现在,村内宋姓人口几乎占了村子的一半,然而,宋氏却来的较晚。宋氏原籍山西洪洞县,民初移民来山东昌邑宋家坡,后来,因为分家,将一盘小石磨砸破分成四份,各领一份,为后人凭证,一支仍住昌邑宋家坡,一支去了大仁和,一支去了高密故献,另一支去了胶县张格庄。
魏家庄宋氏与大仁和同支,宋氏来魏家庄后,以耕读为业,不仅人口繁衍,而且日子过得如日中天。这得益于他们老祖宗占的风水宝地。相传,宋氏老祖墓地选在村东北角,挖掘坟地时听到有响动,打坟的人出于好奇,往下掀开一块石板一探究竟,结果飞出了一对鸽子,破了风水,否则,这里不仅保佑宋氏子孙后代,日子红红火火,而且还要高官叠出呢。
传说,清末,一年的秋天,宋家将新打下的谷子用盾子(荆条编的圆形器具)盛着,装上几布袋,用车子推去扎家村集市卖,第二天,盾子里的谷子又填满了,家人觉得奇怪,不久,宋家老妈子,就戳破风窗纸观看,每次装满谷子出卖,夜里就有一个小孩用袋子往盾子倒谷子,老妈子见小孩踮着脚往里倒谷子,十分吃力,就拿来一个凳子,好让小孩踏着,这一下坏事了,结果小孩再也没有出现。
村民以耕种为业,都是忠厚老实之辈,因此,村内一直没有高官厚禄之人。解放后,有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宋世鑫,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年仅十八岁,就参加了志愿军,赴朝作战,奋勇杀敌,经过九死一生,屡立战功,回国后升任团长。
现在人们以耕读为业,特别重视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已有二十多人考入了各类大中院校,其佼佼者,于波博士,青岛大学教授。
2022年5月28日写于台家大村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本专栏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