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雨遐想
文/魏志祥
一个夏天都等不来的雨,在白露节气刚过的第三天便抢先登场——雨脚先于雁阵抵达,为迟迟未褪的暑气画上句点。傍晚,第一滴雨落在院子里的彩钢雨棚上,像谁屈指轻弹铜钹,“叮”的一声脆响,便掀动了燥热落幕的序章。紧接着,千万雨丝倾泻而下,仿佛有人将整盆清水泼在滚烫铁板上,“嗤啦”一声,白雾蒸腾,暑气四散奔逃,秋意就此正式落户人间。
一、蝉声:残暑的断弦
最先宣告盛夏退场的,是那些整个七八月都在梧桐顶端飙高音的“黑甲乐手”——蝉。往日的热情被秋雨浇熄,几声嘶哑的合奏,像落幕前断断续续的呻吟,忽而又像被谁掐住了脖子,声音陡然低哑。它们把最后一个“吱——”字拖得极长,仿佛一根琴弦被拉到极限,“嘣”地断裂,余音在雨幕里颤了两下,便被雨脚踩碎,短促地飘在湿凉的空气里,为燥热刻下最后的休止符。
盛夏果然走了,未留只语,像遵守一条不许告别的律法——季节从不为任何人回头,青春何尝不是如此。

二、柳色:青丝蘸雨
次日清晨,雨势转疏,我循着湿冷的空气走到渭河岸边。湿地公园柳树枝叶的绿比盛夏时更深一筹,像一坛封存二十年的女儿红,颜色沉得发亮。雨丝斜织,柳条下垂,千丝万缕同时蘸水,又在风中同时“提笔”,于灰白天幕上写下无章法的行草。
我伸手捞住一枝柳条,指尖顺着叶脉滑到叶尖,一滴雨恰好坠入掌纹,凉意让我不由一哆嗦。那一刻,我与秋天完成了第一次握手:没有言语,只有温度的交换——它把冷冽递我,我把余热赠它。
三、山痕:青黛晕开
抬眼远眺,秦岭在雨幕里层层铺展。近处的山脊浓得发乌,像一锭被雨水润开的徽墨;往远处去,颜色被雨丝渐渐稀释,由黛青到灰蓝,再到淡紫、缥白,最后与云融为一体,仿佛神笔马良持羊毫轻轻一扫,山势便活了过来。雨后的山体格外饱满,筋肉鼓胀,像刚洗完澡的少年,肩背还闪着水光。
我眯起眼,想数清到底有几重山色,可数到第七重就乱了——雨意把山与山的边界全揉碎,像水墨长卷被水打湿,层次洇成一片,反倒更显辽阔。我突然懂得“山色空蒙”并非单指视觉,而是形容那份漫入心胸的开阔。
四、水纹:渭河涨肚
渭河比夏天“胖”了三圈,汹涌的河水占满了有限的河道,浑浊的浪峰挤挤挨挨,像赶集市的汉子,肩碰肩、脚绊脚,一路吆喝着,几乎要撑破堤坝。渭水带着秋汛的浊浪,不服管束地桀骜舔向岸脚,把堤坝啃出一道道弧线。洪水已漫过湖心岛的警戒线,只剩半截树木斜插在水里;人工拦河坝形成的瀑布发出持续轰鸣,咆哮声盖过了疾驰车辆的鸣笛,堤岸微微颤抖,鼓膜也被震得嗡嗡作响。
我蹲下身,把手指伸进河水。秋汛的水比夏雨凉,带着土腥与草根味,像一条不肯驯服的土龙,“舌尖”舔过指缝,又麻又痒。它从陇西高原一路冲下,裹挟着黄土、枯枝、羊粪、土豆皮,甚至半张被雨水泡软的试卷,满是山野的粗粝与鲜活,水的温柔此刻无影无踪。
五、鸟影:白鹭点睛
水面忽起碎银,三只白鹭贴浪掠过。翅尖挑破水面,留下三道转瞬即逝的银线,像有人在青灰绢布上飞快写下三横,却立即被浪头擦去。它们飞得极低,几乎贴着浪尖与岸边芦苇,仿佛要用雪白的胸膛试探水的体温。其中一只突然悬停,双翅高频扇动,像直升机在空中定格两秒;随后拍翅远去,翅膀击打的频率越来越慢,最后缩成一个小白点,嵌进青灰的天幕里。
水鸟将秋的灵动轻轻拨进人心,我才发觉大自然藏着这样一份逍遥与洒脱。
六、草阵:土著的低语
河堤护坡早被野草“割据”。狗尾巴草低眉顺眼,穗头被雨水压弯,像一群做错事的孩子,团团聚拢;爬地草却张牙舞爪,叶片横冲直撞,绿得发亮,像土著举着长矛,捍卫被洪水啃噬的领土。更多叫不出名字的草,从石缝里挤出,根须缠着塑料袋、烟盒,甚至被丢弃的口罩——它们不问来者,只把雨水当“军饷”,一夜便暴涨三寸。精心作物的果园不如野草生命力顽强。
那一刻忽然懂得:秋意并非远山长河铺陈的巨幅,只是野草在雨后更盛的蓬勃里藏着的一丝倔强;我们踏进秋天,不过是俯身看见狗尾巴草被雨压弯的穗头、爬地草横冲直撞的绿影,便算与秋打了照面。
七、堤岸:思绪的走廊
我沿河堤路缓缓行走,雨中的山水既显真切,又觉悠远:近处草叶分明,叶脉里充盈的雨水像微型运河;远处峰峦恍惚,被云脚拦腰斩断,只剩半截山尖,像浮在空中的岛屿。身旁杨凌高楼列阵,玻璃幕墙映出人类的速度与高度。一滴雨把咫尺与万里缝成一幅横卷,渭河是它的超长边框,堤岸是它乌木画轴,秋色是它永不褪色的底子。
走在这空气温润的长堤之上,我无心留意那些打着五颜六色花伞的游人。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弃伞独行,难逢伊人。神思遨游,尽享丝丝凉雨扑面,天地万象,形骸与秋味荡然于胸,使人忘情忘形,彻底融入秋的气息里。
雨停了,云高了,风瘦了,河满了。恍惚间,眼前的秋景似真似幻,竟与梦境交织。想把秋日这份高远清朗的气息,悄悄沉淀在心间,去滋润刚从燥热中抽离的心灵,让它慢慢变得轻缓、安定,再与我一同,好好走进这美好的秋天里。
魏志祥,陕西周至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周至县作协理事,“秦川文化”公众号平台副主编。作品有长篇小说《青山镇》《昌公塬》,散文集《乡愁的味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