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周氏六体针灸第五代掌门人
通讯员/董泽元
2025年9月7日,农历白露,秋高气爽,坐落在烟台蓬莱区小皂新区的善德堂中西医诊所一片繁忙,300平方米的诊所内,白大褂和患者几乎平分秋色。周氏六体针灸的第五代掌门人被围在中间,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20名师传弟子静静地看着师父为病人诊断。
周氏六体针灸传承一百五十多年。第一代周世善生于1838年,是周氏六体针灸的创始人。1877年周世善在《针灸甲乙经》扉页写下"病有六层,针有六度"的批注。这位为治愈母亲肺疾而弃儒从医的读书人,于光绪三年(1877年)正式创立六体诊法,将人体病症系统解构为皮、肉、脉、筋、骨、神六个递进层次。在《周氏刺要》手稿中,泛黄的宣纸清晰记载着他针对不同病层的刺法要诀:"皮部宜浮刺如羽毛,脉部当点刺见珠血"。卒于1907年。
生于1880年的周广龙,从小随父学习针灸,深得周氏六体针灸真传,他也四处拜师学习中医,苦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不断完善六体针灸和草药汤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积极为游击队队员疗伤治病,卒于1958年。
第三代传人周德道1938年独立行医,娶许秀英为妻,结婚后二人夫唱妇随,以针灸草药为生。天资聪明好学的许秀英很快掌握了六体针灸的真谛。正当他们事业兴旺之际,天忌英才,1961年正当壮年的周德道突然离世。
徐秀英在悲痛中接过了周氏六体针灸第四代的重担。她一边积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一边操持家务,带着年幼的孩子,还要给周边的相亲们针灸治疗。多年的临床经验她摸索出一套艾灸方法,发展了六体针灸。50岁那年她要把六体针灸传授给儿子,因为儿子少年丧父,志不在此。许秀英将希望寄托在孙子周磊身上,从小带着孙子给人扎针灸,摸脉。幼小的周磊6岁就学习家传针灸。许秀英老人一生辛苦,乐善好施,晚年幸福,四世同堂,95岁无疾而终。
周磊高考被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经过5年正规系统的学习,大学图书馆是他常去的地方,操场上有他的矫健身影,研读《黄帝内经·灵枢》,周磊的解剖学笔记上,足三里穴的黄金刺入深度被精确标注为3.2±0.5mm。从北京带回来的读书笔记装满了2个书柜。
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2006年周磊回到家乡蓬莱创立善德堂中西医诊所,为纪念周氏六体针灸的创世人周世善取善字在先,也有行善积德,家族兴旺之意。他也正式成为周氏六体针灸的第五代掌门人。
二十余年来,周磊在祖传六体针灸的基础上博采百家之长,形成一套极具特色的诊疗系统,在治疗许多疾病和疑难杂症上,有着很高的疗效。他每日就诊量过百人次,年服务患者三万余人次。为传承中华医药遗产,他在全国开展“周氏六体针灸”课程巡讲,并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地开展学术研讨,带徒300多人,教授学员10000余人。“周氏六体针灸”2022年被列入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个人被选为蓬莱区政协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理事、烟台市针灸学会第一届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得“一种用于夹持医疗器械的夹具”发明专利证书。
“在师父这里学习,从问诊,到确诊,治疗方案,再到临床治疗,一条龙,看得见摸得着,取针患者就见效,我们也能很快掌握技能。”---来自福建福州的陈琦恩如是说。威海某三甲医院的中医科,原来门可落雀,病人很少。当中医科主任拜师周磊学医后,中医科成了医院的香饽饽,每天接诊量占医院的一半。今年五月主任来善德堂复训三天,院长亲自驾车接回去。
记者问及开放式中医传承真谛时,他轻抚祖传针盒上的包银云纹:"最高明的守正创新,是让百年技艺的每一针都精准刺向时代的需求痛点"。周磊联系手机13589763186
(通讯员:董泽元 滨州头条报道)







作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