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陵生态农业促进会
西府有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李宝智
在不久前的一次果园培训会上,一位专家的观点令人深思:控制种植面积、技术员身价倍增、水溶肥替代农家肥、大规模种植带来名望与地位。这些现象与我国长期以来倡导的生态有机农业发展和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甚至看似背道而驰。这种表面矛盾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理念与现实之间的深刻张力,以及地方执政者在多重目标下的复杂治理逻辑。
从理念层面看,有机生态农业代表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它强调减少化学品投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维持农业生物多样性。国家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旨在保障粮食安全,防止城市化过度侵占优质农田。这些政策理念具有长远眼光,着眼于国家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大局。然而,理念的实施必须面对复杂的地方现实——农民增收压力、农业效率提升、乡村产业振兴等实际问题。
地方执政者面临的是多重目标的平衡难题。在政策考核与经济发展压力下,他们往往需要在理想理念与现实约束间寻找折中点。培训会上专家提到的几种现象,恰恰反映了这种现实选择:控制面积是对市场饱和的响应;技术员高薪反映专业人才稀缺;水溶肥使用追求的是短期效益与效率;大规模种植则体现了规模经济的诱惑。这些选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有机生态的理想路径,却是地方执政者在现有条件下推动农业发展的现实策略。
这种理念与现实的偏离,暴露出当前农业治理体系的若干结构性矛盾。其一,政策考核机制仍偏重短期经济指标,使得生态效益难以获得同等重视;其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完善,有机农业技术供给不足且推广难度大;其三,市场需求传导机制不健全,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其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存在问题,规模化经营与生态精细化管理之间存在矛盾。
那位种植500亩苹果成为人大代表的企业家案例颇具象征意义。它既展示了规模经营的成功可能,也暗示了当前农业成功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倾向。大规模单一作物种植虽然带来经济效益,但从生态角度看,却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退化等隐忧。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是地方执政者在现有激励机制下的理性选择——规模经营易于管理、易于展示政策成果、易于带来经济增长。
要化解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张力,需要重新思考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路径。有机生态农业不应被简单理解为回归传统,而是需要找到生态与效率的平衡点。地方执政者的治理逻辑也需要调整,从单纯追求规模与产量,转向质量、效益与可持续性的多元目标。这需要一系列制度创新:建立生态友好型农业的考核激励机制;发展适合有机农业的技术体系;培育优质优价的农产品市场;构建小农户与有机农业的有效衔接机制。
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仅是对数量的坚守,更应是对质量的追求。在这十八亿亩土地上,我们既需要保障粮食安全,也需要实现生态可持续。地方执政者作为农业政策的具体执行者,面临着将国家理念落地为地方实践的重任。他们的治理选择,直接影响着中国农业的转型方向。
理想的有机生态农业与现实中的农业实践之间的张力,反映了中国农业转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化解这种张力,需要理念的坚持,也需要现实的智慧;需要顶层的设计,也需要地方的创新;需要政府的引导,也需要市场的动力。只有在理念与现实之间找到创造性平衡,中国农业才能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既保住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也实现农业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这或许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完成的艰难一跃,也是地方执政者农业治理能力的真正考验。
作者简介:李宝智,陕西省千阳县张家塬镇曹家塬村人,农民,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果树专业,为农民科技专家。现任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热爱文学,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发各公众平台。
千阳县“见义勇为” 先进个人, 2013年入选“全国好人榜”;多年获得宝鸡市老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金秋”活动论文奖;分别获得市县镇不同荣誉称号与表彰40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