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陕军东征集结号】
李含辛《鹧鸪天·题萧红》赏析
一,词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鹧鸪天·题萧红》是当代作家李含辛创作的一首词,旨在纪念和评价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李含辛作为当代文坛的跨界创作者,兼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等多重身份,其创作风格以俚俗性与批判性见长,擅长通过口语化表达和反讽手法揭露社会现象。在这首词中,李含辛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风格,对萧红的一生及其文学成就进行了诗意化的概括和评价。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黑龙江呼兰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她的一生充满坎坷,31岁便病逝于香港,却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萧红的创作风格以自传型抒情与散文化小说为特征,作品多反映东北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李含辛的这首词正是对这位命运多舛却才华横溢的女作家的深情追忆。
二,词句逐段赏析
"冷砚敲春字带烟,呼兰河碎旧诗笺"
开篇两句以冷峻的意象勾勒出萧红的创作环境与精神世界。"冷砚"暗示创作条件的艰苦与内心的孤寂,"敲春"则象征即使在严冬中仍孕育着春天的希望。"字带烟"形象地描绘出文字如烟般飘渺却又深刻的特点。第二句"呼兰河碎旧诗笺"中,"呼兰河"是萧红故乡的象征,在她的作品中常代表童年记忆和乡土情感。"碎"字既指物理上的诗笺破碎,也隐喻萧红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以及传统文学形式在她笔下的解构与重塑。
"敢将骨血凝成墨,不向人间乞月圆"
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萧红的创作态度与人格精神。"骨血凝成墨"形象地表达了萧红将生命体验全然投入创作的决绝,她的作品如《生死场》、《呼兰河传》确实充满了对生命最本真的体验与思考。"不向人间乞月圆"则展现了萧红不妥协、不媚俗的独立人格,即使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公与苦难,也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与艺术追求。这种精神在萧红逃离包办婚姻、坚持文学创作的人生选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魂似絮,梦如弦,情痴偏作铁心传"
下片开头三句以精妙的比喻描绘萧红矛盾而丰富的内心世界。"魂似絮"形容其灵魂如柳絮般漂泊无定,呼应萧红一生辗转哈尔滨、上海、日本、香港的流离经历;"梦如弦"则表现其梦想如琴弦般紧绷而充满张力。"情痴偏作铁心传"揭示了萧红看似柔弱却坚韧的内心,她对爱情、对文学都倾注了全部热情,这种"情痴"最终转化为"铁心"般的创作意志,使其作品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洛神一瞬随风去,留得孤鸿唳晚天"
结尾两句以典雅的意象收束全词,表达对萧红早逝的哀悼及其文学成就的肯定。"洛神"典出曹植《洛神赋》,在文学中常用来象征高洁或短暂的美好,这里隐喻萧红短暂而才华横溢的一生。"一瞬随风去"暗指萧红31岁便英年早逝的悲剧命运。"留得孤鸿唳晚天"则形象地表现了萧红虽已离去,但其作品如孤鸿长唳,久久回荡在文学的天空,持续影响着后世读者。萧红的《呼兰河传》等作品确实以其独特的诗意和深刻的人性洞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不朽经典。
三,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李含辛的这首《鹧鸪天·题萧红》在艺术上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意象运用的独创性:词中"冷砚"、"呼兰河"、"洛神"、"孤鸿"等意象,既传统又新颖,将萧红的生平与文学特质具象化。特别是"呼兰河"这一意象,在萧红原作中本是其故乡的象征,在此词中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既指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也代表文学创作的源泉和精神家园。
情感表达的张力:全词在"冷"与"热"、"柔"与"刚"之间形成强烈对比。"冷砚"与"骨血"、"情痴"与"铁心"、"洛神"的柔美与"孤鸿"的孤傲,这些对立意象的并置,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萧红复杂多面的性格与命运。
语言风格的融合:作为一位擅长打油诗的作家,李含辛在此词中却采用了典雅的传统词风,这种"雅俗共融"的特点,既是对词牌传统的尊重,也暗合了萧红作品将乡土气息与文学高度相结合的特色。
历史评价的深刻性词作不仅是对萧红生平的简单追忆,更是对其文学地位的历史性评价。"留得孤鸿唳晚天"一句,将萧红置于中国现代文学的长河中,肯定其作品超越时代的价值。这与文学史上对萧红"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的定位高度一致,显示出作者敏锐的文学洞察力。
四,萧红文学成就的历史定位
要深入理解这首词,必须将萧红置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背景中考察。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与张爱玲齐名。她的《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曾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呼兰河传》则以其诗化的语言和独特的叙事视角,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萧红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她开创了自传型抒情小说的新范式,将个人生命体验与广阔的社会图景相结合;其次,她发展了散文化的小说语言,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最后,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李含辛的词作正是抓住了这些核心特质,通过精炼的词句,对萧红的文学贡献做出了诗意的总结。
结语
李含辛的《鹧鸪天·题萧红》是一首成功的咏史词,它既忠实于萧红的历史形象,又融入了作者个人的理解与情感。词中丰富的意象、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历史洞察,使其不仅是对一位作家的纪念,更是一篇关于文学与人生的哲理思考。通过这首词,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萧红那短暂却璀璨的生命,以及她留给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在当代文学创作日益多元的背景下,这样的作品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值得被铭记和传承。
附录
鹧鸪天·题萧红
填词/李含辛
冷砚敲春字带烟,呼兰河碎旧诗笺。
敢将骨血凝成墨,不向人间乞月圆。
魂似絮,梦如弦,情痴偏作铁心传。
洛神一瞬随风去,留得孤鸿唳晚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