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洛宁,秋阳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马静静扶着讲台的手上。她微微侧身,右脚轻轻踮起,尽量减轻受力——这个细微的动作,她已经重复了11年。
下课铃响,学生们围上来关切地问:“马老师,您的脚又疼了吗?”
她笑了笑说“还好!”,转身走向办公室坐到座位上时,右脚受伤的部位已是阵阵胀痛。这个教师节,没有鲜花簇拥的表彰,没有媒体镜头的聚焦,但她用一双伤足撑起的讲台,藏着最动人的教育故事。
那个湿滑的午后,她选择了原谅
2014年6月19日下午第三节课课间,是马静静永远忘不了的日子。当时因工作需要刚调入崇文初级中学一年的她,正趁着课间操的间隙前往教学楼三楼的厕所。上完厕所后准备返回教室上课时,行至女洗水池区域,由于该区域地面刚打扫完尚未干燥,既湿滑又未设置警示标识,恰逢几名女生在此玩耍,其中一人被推倒后撞向了她。
因地面湿滑,她身体失衡摔倒,导致脚部受伤,当时右足疼痛难忍,根本无法触碰地面,试着动弹一下,都发现无法着地。撞她的学生吓得愣在原地,眼眶通红。
“当时只觉得右脚像被重物砸中,钻心的疼,根本站不起来。”回忆起那一刻,这位39岁的音乐教师声音依旧有些发颤。
当时,周围的学生慌了神,急忙跑去办公室喊老师。值班领导赶来后,拨通了她爱人的电话。爱人匆匆赶来将她背下楼。出校门时,马静静回头望了一眼教学楼,走廊上站满了学生,目送着她离开学校。
送到医院拍片检查后发现,她的右足第三、四趾骨基底部骨折,医生当即建议进行石膏固定治疗。
住院期间,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前来探望,学生们还写了贺卡托老师带来,一句句“马老师您快点好起来”,让她心里暖暖的。
时任校长考虑到学生是未成年人,没有让学生家长承担赔偿,住院5天,产生的1448.04元医疗费由她先行垫付。在家休养期间,学校一教师受碰撞学生及家长所托来看望她——碰撞的学生是这位教师亲戚家的孩子,她是来请她谅解的。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未成年的学生,她选择了宽容,没有追究学生的责任。毕竟,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关爱,而非惩罚和责备。可她不曾想到,当时默默承担的骨折伤痛,为后来十一年的煎熬埋下了伏笔。
讲台前的坚守:拐着走路也要上课
2014年暑假过后临近开学,学校通知她返校上课,而她的右脚仍隐隐作痛。她到医院拍片咨询医生,医生告知骨头已愈合,疼痛是骨折留下的后遗症,需要长期休养和康复。但一想到学校催她及时到岗,她还是决定返校:“当时教的是6个班级的八年级地理。”
开学那天,她一步一步慢慢走着,怀里抱着课本和作业本。走进教室时,学生们齐刷刷地站起来,眼里满是惊讶。
“马老师,您怎么不在家多休息啊?”
班长递上一杯温水。马静静笑着说:“咱们的地理课可不能断,不然该跟不上进度了。”
那节课,她站一会儿就扶着讲台歇一歇;板书时,尽量把字写得大一些,方便学生看清。
下课铃响后,几个男生主动说道:“马老师,以后我们帮您拿教案、送作业吧!”看着孩子们懂事的样子,她的眼眶湿润了。
从那天起,学校的走廊里多了一道特殊的身影。马静静跛着脚行走,每当右脚疼得难受,回到家就用艾草水泡脚,直到皮肤发红,可第二天依旧坚持去上课。
10年的“后遗症”,藏着她对教育的执念
这一坚持,就是十年。十年间,她的右脚始终被慢性疼痛困扰,阴雨天更是疼得难以入眠。她跑遍了洛阳的各大医院,拍片检查后医生均表示骨头已愈合,疼痛属于骨折后遗症,只能慢慢调理。
为了不影响教学,她悄悄买了止痛药,疼得厉害时就吃一片,可长期服药让她的胃也出了问题,后来又开始喝中药调理失眠和焦虑。
每天晚上,丈夫都会帮她烧好艾草水,她泡完脚还要揉按半个小时……许多个夜晚,她一边用药浴泡脚,一边听音乐舒缓情绪。
自右脚骨折后,由于右脚面稳定性越来越差,足部的不适逐渐引发了右侧脚踝和小腿的不适,她走路时总感觉身体不自觉地往左偏。十年间,她一直忍受着这种慢性疼痛坚持上班,病痛也导致她出现焦虑、心烦及失眠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因为此前拍片未显示明显异常,2021年冬天,她专程前往洛阳市中医院找窦大夫就诊,喝了大半年中药后症状才稍有缓解,但慢性疼痛的困扰始终没有消失。
有一次上音乐课,她教学生唱《感恩的心》,唱到“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时,右脚突然传来钻心的疼痛,她的声音忍不住发颤。学生们察觉后,主动说:“马老师,我们自己练吧,您坐着歇会儿。”她看着孩子们认真练唱的样子,忍着疼继续打拍子:“老师没事,咱们一起把这首歌唱好。”
由于教师的本职工作需要每天站着上课,右脚的不适让她的左侧下肢长期负重。
2023年,近半年的时间里,她的左侧膝关节时常酸困、沉重。
2024年春节期间,左膝突然疼得让她无法行走。在洛阳市正骨医院,膝关节名誉主任杨主任看完片子后叹气:“左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并伴有前角囊肿。”随后便安排她找住院医生预约手术时间。
手术后的恢复期里,右脚的疼痛愈发加剧。
2024年8月,经过国内足踝外科专家俞教授与省内足踝外科医生联合会诊,终于揭开了更残酷的真相:当年的右脚骨折其实比较严重,进而引发了左膝的代偿性损伤。
“医生说,我的右脚需要做手术,而且手术后也再也回不到正常状态了,以后可能还需要二次手术。”
拿着诊断证明,马静静大哭一场,既委屈又庆幸——委屈于多年的煎熬,也庆幸终于找到了困扰自己多年的原因。
没有荣誉的 “最美”,初心从未改变
提及当年的工伤认定问题,马静静眼中闪过一丝委屈。2014年开学后,她曾多次找校领导协商,却都不了了之。
后来,她又找到城关镇中心学校和教育局相关部门,最终,学校通过教职工保险报销了1448.04元医疗费,当时她误以为这就是赔偿。直到2024年做手术时,医生提醒她“这属于工伤”,她才咨询人社局工伤科,却得知已经错过了申报年限。
近年来,光是看病、两次手术的累计医疗支出就已超6万元。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积蓄几乎耗尽。生活遇到困难时,是身边的亲戚朋友们帮她渡过了难关。为了方便康复,家住7楼且没有电梯的她,术后不得不先后租住在电梯公寓和小院里。即便如此,她也从未后悔当初宽容学生的决定:“孩子们不是故意的,我不能因为自己受伤就毁了他们的未来。”
2009年参加工作至今,马静静从乡镇偏远农村学校一路走来,始终勤勤恳恳。即便忍着疼痛坚守课堂,家庭经济拮据,她也从未抱怨过;工作近17年,依旧是初级职称,却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从未动摇过教育初心。在她看来,这些都是自己份内之事:“从选择当老师的那天起,我就想着要对学生负责。看到孩子们能考上理想的学校,能懂事听话,我这点疼算什么。”
课堂上,她依旧用饱满的热情教学生唱歌、学知识;课后,她拖着伤腿和伤脚缓慢地在校园里巡视,看着孩子们奔跑的身影,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今年教师节前夕,她带过的毕业班一学生特意回来看她,还带来了一束向日葵。学生说:“马老师,您当年带我们唱《向日葵》,说要像向日葵一样向阳而生,我们都记着呢!”马静静笑了笑,眼角却泛起了泪光。
夕阳西下,马静静慢慢走出学校大门,影子被拉得很长。她的右脚还在疼,左腿也没完全恢复,但只要想到自己的职责,就觉得充满了力量。
“17年教学生涯,11年带伤坚守,我只是做了一名老师该做的事。”
她说。这个教师节,没有隆重的表彰,没有耀眼的荣誉,但马静静用一双伤足,在讲台上书写着最动人的教育初心——那是对学生的宽容,对教育的坚守,更是一位园丁最纯粹的热爱。
愿这份折翼仍护花的初心,能被时光温柔以待;也愿每一位坚守岗位的教育者,都能被世界温柔相拥。
洛阳晚报社区助理记者: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