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诗心,学者型艺术家的笔墨传奇”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广阔天地中,有一位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造诣和跨界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就是著名书画家、艺术史论家陈聿东先生。陈先生不仅擅长书画,更在多个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贡献,堪称当代艺术界的璀璨明星。
陈聿东先生1957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江苏靖江。他的艺术之路可谓波澜壮阔,曾先后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并师从阎丽川、金维诺、王学仲、范曾等艺术大师,深入研习诗词书画和艺术史论。这种跨越中西的艺术教育背景,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先生1986年至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任教迄今,长期从事艺术史论和书画创作的教授与研究。
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创始人之一、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家评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国际艺术交流协会主席、中国刘奎龄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数字影像行业人才培养工程特聘专家、中华诗书画研究院院长、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南开艺术校友会常务会长、甲子曲社(昆曲)社长、江苏商会书画院院长、《佛教文化百科》主编。
陈先生的书画作品,尤其是画竹,堪称一绝。他的竹子气象浑穆,靖节凌云,巨幅擘窠大字书法独树一帜,每一笔都透露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追求。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被众多海内外收藏家和机构珍藏。在画坛,他早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代表着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当代高度。
除了书画艺术,陈聿东先生在艺术史论和书画鉴定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出版的论著和画册,如《佛教文化百科》、《佛教与雕塑艺术》、《印度艺术简史》等,都是学术界的权威之作,为推广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任教多年的陈先生,不仅在课堂上传授艺术知识,更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启示。他所讲授的“中外美术史”、“佛教与东方艺术”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为培养新一代艺术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聿东先生的艺术成就和贡献,不仅仅局限于书画和艺术史论。他还是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委、国际艺术交流协会主席、加拿大东方艺术学会会长、中国刘奎龄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诗书画研究院院长等多重身份,这些职务和身份都彰显着他在艺术界的广泛影响和崇高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法规指导培训证书
1994年,他作为访问学者远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修美术学,并在耶鲁大学、长岛大学、堪萨斯等知名学府进行学术交流,被特聘为美国亚洲文化委员会的艺术博士生导师。陈教授的创作成果丰硕,论著颇丰,曾参与国家七.五规划重点学术科研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的撰写工作,并在1996年荣获天津市青年联合会颁发的“八五奉献优秀个人”称号。
九十年代初,陈聿东先生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深造的照片。
陈教授还在联合国招集的有关文化会议上以及北美许多讲座场合,积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外国人士对中国艺术的了解,其中也包括他情有独钟的昆曲艺术。
昆曲艺术,历史悠久。
众芳所在,戏剧渊薮。
今逢盛世,得未曾有。
赓续传承,一丝不苟。
发扬光大,春风杨柳。
品味高雅,经典坚守。
走进校园,国际交流。
华夏文明,精神不朽。
陈聿东先生,不仅长期从事美术史论和书画创作的教授与研究,同时还是一位有着浪漫情怀的诗人,既擅长传统诗词,又兼能撰写英文诗歌。在南开大学就职曲社社长的典礼上,陈教授特赋此四言诗一首,阐述了曲社的宗旨和今后发展的愿景。
叶嘉莹先生曾是甲子曲社老曲友之一,一生倾注心血扶植,深得同仁们的景仰,被曲社聘为高级资深顾问。
陈聿东教授与叶嘉莹先生
回国后,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政策导师,陈聿东教授又专乘到苏州拜访传承昆曲的前辈顾笃璜老先生和昆剧传习所,通过观摩演出,与同仁们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与顾笃璜先生合影
顾笃璜先生曾特意为陈教授一人在景色如画的拙政园安排了《白蛇传》剧目的演出,可见陈教授与顾老先生交谊之深厚。
陈聿东教授主要讲授课程:“中外美术史(中英双语授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佛教与东方艺术”、“书画鉴定与艺术品市场”、“书画流派专题研究”、“中西艺术比较研究”、“国画创作写生”、“书法训练与创作”等。
七律
山河表里暑温高,迤逦丘陵涌怒涛。
乌海海无凭景象,载舟舟覆慎厘毫。
童言每喜初心见,祖训频烦提耳叨。
夹道白杨依次退,归乡何日洗征袍。
骄阳似火入不毛,隼影盘空一点翱。
教授今年重挂帅,学生昨日欲挥毫。
雄关万里登嘉峪,佛窟千秋访莫高。
壁画观摹勤指导,春风杨柳绿絲絛。
同学们在模仿壁画上的情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的伯孜克里克石窟(与学生合影照)
师生入南太行山万仙山写生
在这个快节奏、多元化的时代,陈聿东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跨界贡献,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东方与西方对话的艺术世界。
陈先生的艺术之路,不仅是他个人的传奇,更是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生动写照。我们期待陈先生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继续创造辉煌,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