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大会址,这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石库门建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主址)的精确位置为上海市黄浦区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我们站在兴业路76号前,凝视着那青砖红砖交错的外墙,手抚着乌黑木门上沉甸甸的铜环,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
这座建筑始建于1920年秋,原本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之一李汉俊及其兄李书城的寓所,被称为“李公馆”,地址是在法租界。1921年7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3位代表在此聚集,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进入馆内,我们首先被那个著名的会场——楼下客厅所吸引。这个约18平方米的房间按照当年会议场景复原布置,一张长方形的西式大餐桌居中摆放,桌上摆着茶具、花瓶和紫铜烟缸,周围环绕着12只圆凳。东西两壁各有一只茶几和两把椅子,靠北墙板壁处还有一只两斗桌。墙上悬挂着参加会议的代表照片,包括李达、李汉俊、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包惠僧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
值得一提的是,一大的会场选择颇具匠心。当时的上海法租界相对开明,租界内的巡捕对华人活动有一定的容忍度,这为秘密会议的举行提供了可能。而兴业路一带的石库门建筑外观普通,不易引起注意,内部结构却又相对独立,非常适合举行秘密会议。这些细节安排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的智慧和谨慎。
在参观过程中,女儿对13位代表的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和馆内展板的资料,我们了解到这13位代表的最终归属各不相同,他们的命运轨迹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复杂历程。
中共一大十三人中,毛泽东和董必武的影响最为深远,他们不仅坚持革命理想至新中国成立,更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其他代表则因不同历史选择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最具影响力的核心人物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新中国开国领袖,其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他在一大时28岁,后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最终带领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胜利。董必武与毛泽东并称“两湖毛董”,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卓越领导者。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国家副主席、代主席。
他们分别是:来自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来自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来自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来自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来自广州的陈公博,来自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以及旅日代表周佛海、陈独秀代表包惠僧。
然而,长期而艰苦的革命斗争,致使这13位代表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改变,最后只有2人坚持到新中国成立,并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那么,其他11位代表的结局如何呢?
他们中有四人早逝,七人脱党;第一位是王尽美。因为忙于革命事业,他在1925年病逝了,年仅27岁。第二位是邓恩铭。1929年年初,邓恩铭因为叛徒出卖,被捕入狱。1931年,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邓恩铭,年仅30岁。第三位是何叔衡。这是毛主席的老乡。长征时,何叔衡留在了中央苏区。1935年2月,遭到敌人围攻、追捕,何叔衡英勇牺牲。第四位是陈谭秋。作为一大的代表,他立场坚定,目标高远。可惜,1943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
“脱党”的这七人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脱党后成了民族的败类,如陈公博、周佛海;第二类,被开除出党,如张国焘、刘仁静;第三类,脱党后信仰不改,如李达、李汉俊。包惠僧则在这三类之外,但其经历又跟张国焘有些相似。
参加一大的十三人的不同结局,也印证了"大浪淘沙"的历史规律。毛泽东和董必武的坚守,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而背叛者则成为警示后人的反面教材。
参观过程中,女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时提出各种问题。当她了解到这些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牺牲个人生命时,眼中闪烁着崇敬的光芒。在看到墙上展示的代表照片时,她好奇地问:“为什么有些人的照片旁边写着‘牺牲’,有些写着’叛徒’?这个问题恰恰触及了革命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在一楼展厅,女儿被栩栩如生的塑像所吸引。这些塑像再现了1921年7月23日会议开始时的场景,毛泽东等13位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围坐在桌前,仿佛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讲解员告诉我们,由于被法租界巡捕房密探发现,会议被迫中断,后来在李达夫人的安排下,代表们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开会。
在南湖船上,中共一大完成了全部议程,通过了党的纲领,并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这次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确保会议的安全,避开租界当局的干扰和迫害,从而保证革命活动的顺利进行。女儿对这个细节表现出极大兴趣,似乎能够感受到先辈们在危险中的坚持和智慧。
参观过程中,女儿还了解到一大的历史发现过程;这座会址在新中国成立后才被重新发现。1951年9月,上海市委根据中央指示,经过多方勘查,由李达、包惠僧和李书城夫人等多位历史当事人和见证人现场踏勘,最终确认兴业路76号为中共一大会址。1984年,总设计师还为中共一大纪念馆题写了馆名。经过修缮,会址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
在参观结束前,我们在纪念馆内观看了关于一大历史的短片,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次会议的历史背景和深远影响。女儿表示,她从未想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如此艰难,先辈们的牺牲精神令她深受感动。
我告诉女儿,共产党能够成功的原因,打土豪、分田地,在于他们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了正确的革命方向,并且有一大批像一大代表这样坚定的革命者。革命之所以艰难,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联合压迫,这种压迫是极其残酷的。而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像一大代表这样的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回家的路上,女儿仍然沉浸在参观的余韵中。她问我:“爸爸,你认为这些先辈的精神,今天还有意义吗?”我告诉她,先辈们身上那种为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精神,那种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无论何时都是宝贵的。我并且告诉她,你舅太爷曾是侍庄乡游击联队队长,长眠在灌云县烈士陵园,被写入县志;他是牺牲在国民党铡刀下,支撑他不惧生死的是共产主义信仰,你也是红四代。在当今社会,我们或许不需要像先辈那样面对生死考验,但依然需要这种精神来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参观上海一大会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红色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首先,红色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通过亲临历史现场,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避免对历史的误解和曲解。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观点和声音交织在一起,容易让青少年迷失方向。
而红色教育则提供了认识历史的正确坐标,帮助青少年建立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通过参观一大会址,女儿能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血肉联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种理解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