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故地有三绝 景美祠久泉水甜
文/郝封印
一、故地新颜景色美
“春秋故地”坐落在邢台市襄都区东汪镇晋祠村南,在毗邻狗头泉湖的广安路与百泉大道交叉口附近,这里历来就是泉多、芦荡、荷花香。
很久以前这一带地势低洼,常年有水,俗称“水海”。周边的华庄、楼下、武家庄、东汪、东小汪等乃至七里河沿岸几十里都是漫无边际的芦苇荡。这里的芦苇杆高、笔直、骨节小、皮薄、产量高,上个世纪集体耕种时当地村民还把芦苇作为重要的副业产品打理。一到秋天,苇子齐刷刷,苇叶密麻麻,随风飘荡的芦花像雪片一样漫天飞舞,连片的芦荡就像东北的扎龙湿地,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鸳水公园附近几乎村村都有荷塘。空旷的荷塘在绿叶的衬托下,阿娜多姿的出水芙蓉们,就像一群群美女在翩翩起舞;深藏在淤泥中的幼小莲藕,也像母腹中的胎儿一样,用头拱,用脚蹬,用手推,拼尽全力,坚韧地前进着。百泉鸳水成就了千亩荷塘,百里荷花秀就了鸳水美景。这里种的是九孔莲藕,形似“美人玉指”,白净、脆甜、汁多,微量元素丰富,很受食客欢迎。
晋祠村东临狗头泉湖,南傍京南后海,夜观冰雪世界,鸟瞰百泉美景,地理位置优越;村东边有瓦罐泉,稍远一点鸳鸯泉,抬眼可见华庄泉,路南紧挨明沙泉,绿草坪中泉连泉,涓涓清流绕村转。蛙鸣藕塘,鸟翔湖畔,荷香芦美,地净天蓝,“早知有百泉,何必下江南”,春秋故地,遍地泉眼,一点儿也不夸张。
二、春秋古祠历史久
晋祠庙修缮已经完成,“春秋故地”业已竣工,正门牌坊巍峨雄壮,上书“春秋故地”四个大字;往里是唐叔虞殿,楹联“周成王剪桐封弟留佳话 姬叔虞理唐爱民获芳名”分设两边;中有月亮泉,汩汩泉水正从龙口中缓缓涌出,水池左有“月亮泉简介”,右刻“李攀龙诗作”;后有高大雄伟的虞姬梳妆楼,院中松柏苍劲、古碑林立,左右配房静怡肃穆;走廊右有赵襄子殿,“叱咤风云纵横春秋千里土 骁驣晋冀奠定赵国二百春”的对联分列两边;东侧附设有“晋祠庙文化长廊”。整个建筑群古典肃穆,雄伟华丽,堪称冀中一绝。
经考证,邢台晋祠与太原悬瓮山之晋祠同源、同根、同祖,两者都是为了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亲邑姜后而建,是晋祠文化的重要分支。
据说邢台晋祠始建于战国,为赵襄子颁令建造,距今已有2400年传承,后来在明代永乐年间,“燕王扫北”造成这里人烟稀少,田园荒芜,其中山西晋祠一带村民迁居到这里建立村庄,即现在的晋祠村,他们又重修了晋祠庙。
邢台春秋时期为晋国领地,战国为赵国信都,因赵襄子食采于邢,故有襄国之名,邢称襄国始于此。公元前372年赵成侯据邢,改邢为信都。秦统一六国后,废封建,行郡县,置信都县,秦末汉初,项羽攻占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国。西晋末年,羯人石勒建后赵都襄国,置襄国郡。据此可知家乡的“襄都”称谓,可谓久矣。
因晋祠历史悠久,故赵地人杰地灵。郭守敬观星治水,秉忠辅政开新元。豫让侠义贯长虹,太子井边铭忠魂。黄巾揭竿炳青史,燕赵风雷撼长空。此间豪杰,或纵横捭阖于春秋,或经天纬地于后世,正如太行巍峨,永立华夏脊梁;晋祠文化,堪比百泉鸳水,涓涓细流,长润古城风姿。
三、邢井月亮水质甜
邢台干言山有辕黄古庙,轩辕黄帝虽然没有直接在邢台一带建城,但是有教民凿井筑邑的功德,因为凿井筑邑形成邢字,所以邢地历来井穴多多。
晋祠村里有“三井”,即“太阳井”“星星井”和“月亮井”,“太阳井”在村东,“星星井”在村西,“月亮井”在“春秋故地”的晋祠庙前。月亮井又叫“月牙池”,因为井口北边直,南边圆,像个弯弯的月牙,就得了个月牙池这个名字。
月牙池从井口往下看,水面就像半个月亮,白亮亮的。蓝天、白云、绿树倒映在水面上,似真似幻。井筒北壁有个玉石雕刻的龙头,龙嘴里流出一股清水,流到井里,这水是从祠中梳妆楼下的泉眼涌出来的,不紧不慢,不大不小,常年不断。井水里几只金翅鲤鱼自由自在地游动,看得一清二楚。最奇的是,月亮井的水质不但甘甜宜饮,而且十冬腊月冒热气,水质温乎,村里的百姓都到这里挑水吃。每逢庙会,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都争着喝这井水,说是能祛病免灾。
明朝嘉靖年间,顺德府来了一位新任知府,名叫李攀龙,是当朝进士,喜欢吟诗作对,舞文弄墨。一年夏天,他来晋祠上香游玩,品尝了月亮井的水,大加赞赏,还当场作诗一首:晋祠水乡遍地泉,柳青苇绿百乌欢。月池井水如碧玉,饮似琼浆润心田。李知府回到府衙还念念不忘月亮井水的甘甜,当下决定,每天派人到月亮井挑一担水,专门泡茶做饭。遇到官员巡察,诗友来会,他也用月亮井水泡茶待客,很受好评。诗友们口口相传,于是月亮井因水质甘甜的好名声,很快就传遍天下。为了是晋祠景点更加完善,据了解原来的“太阳井”和“星星井”正在勘察和修复之中。
晋祠,是邢地发展的基点;晋祠村,是“春秋故地”的坐标;晋祠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丰碑。研学、宣传、承继晋祠文化,时不我待,义不容辞。
2025年9月8日于万泉汇
【作者简介】郝封印,笔名牛城放翁,河北邢台。农民出身,下乡知青,共产党员,退伍老兵,河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退休教师。先后在《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清风》杂志《河北教育》河北《中小学教育与管理》《河北老年》《中国素质教育研究》《中国农村杂志》《苏州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散文40余篇20余万字。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中学语文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自传体长篇小说《时代的记忆》散文《写给妻子……》和中小学写作辅导《微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