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襄子创建邢台晋祠考
文/沈五群
据民间传说,公元前454年至公元前452年,赵襄子被封为太子时,曾具体负责统治采食于邢台。
为强化宗族的认同,不断增强凝聚力,稳定统治局面,明智的赵襄子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在邢台古城东南部的百泉湖畔,借泉水之灵气创建晋祠,专门在春暖花开季节,隆重祭祀晋国先祖唐叔虞。
赵襄子的父亲赵简子,就是《赵氏孤儿》中的赵武之孙,赵成之子,嬴姓赵氏。
赵简子承袭卿位后,在晋国执政长达17年,以出色的改革业绩,被誉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公元前475年,赵简子不幸与世长辞,其子毋恤继承为赵氏宗主,史称赵襄子。毋恤脱颖而出后,独自掌握了赵氏家族的军政大权,拉开了在战国时期开创赵国宏图伟业的序幕。
三家分晋之后,羽翼丰满的赵襄子,果断采取与韩、魏不同的发展战略,定都邢台创建赵国政治、文化中心襄子殿。
据明、清各版本《顺德府志》记载,赵襄子在邢台古城所建的襄子殿建筑群遗址,即在清风楼北侧凤凰街北部,遗憾的是现已痕迹难觅。
实话实说,赵襄子定都邢台开创赵国基业,大兴土木创建襄子殿建筑群,虽说在史册上并无详细的文字记载,但是,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邢台的名称便更改为信都。紧接着,项羽在巨鹿大战获胜后,便改信都为襄国,旨在沾沾赵襄子的帝王之光,好让邢台稳操胜券健康持续发展。襄国的名称,在邢台一直沿袭到隋朝,才更改为邢州。
邢台被命名为襄国,任凭风云变幻,时间长达795年,实至名归源自赵襄子,由此看来,赵襄子在邢台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自古以来,民间广泛传说表明,善于感恩讲义气的赵襄子,明智创建邢台晋祠庙的起源,足可追溯在2400多年前,并与山西晋祠同族同根一脉相承,拥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据《邢台县地名志》记载,前、后晋祠位于东汪公社(现在的东汪镇)西部3、5公里上下。
前、后晋祠原来是一个村,后分为两个村。
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山西太原晋祠村一部分人迁此定居,当时山西老家许诺给建祠,但没有建。迁民便要返回山西老家,山西太原晋祠村才帮助邢台晋祠建了祠堂。
从此,邢台晋祠便成为明朝移民寄托乡愁、走向未来的栖息地。
众所周知,中国方块字中的“晋”字,便是山西省的简称。而简称的直接来历,源自历史上的核心疆域。
据《邢台晋祠庙》一书记载, 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为唐地最大统治者,人们便尊称叔虞为唐叔虞。
能力超人的唐叔虞,凭借着聪明才智创建晋国,一跃而起成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其疆域逐渐扩大覆盖如今山西省大部及周边省部分地区。
尤其是唐叔虞创建的晋文化世代相传,一直传承延续了3000多年。
唐叔虞创建晋国的丰功伟绩有目共睹,名扬千秋,自然得到世代人们的崇拜和敬仰。于是,山西晋祠便成为历代人们祭祀唐叔虞的古建筑。
时至今日,山西太原的晋祠声名鹊起,如日中天,现已跨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行列,成为中外地标文化的热门打卡地。
而与山西晋祠一脉相承的邢台晋祠文化园,虽说没有山西晋祠的名气大,却也具有独具一格的优势,悄然在太行东麓的七里河畔,年年岁岁延续晋文化的千年香火,岁岁年年弘扬赵襄子在邢台创建晋文化的丰功伟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战国时期的祭祀遗存,到明朝移民的乡愁寄托,再到新时期的文旅春潮的澎湃兴起,自然而然推动邢台晋祠文化园红红火火的开拓创新,进一步夯实了晋文化在邢台跨域传承的基础,为一脉相承的邢台晋祠文化园的健康持续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作者简介:沈五群,河北邢台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邢台作协会员。著有《太行追梦》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