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恩师难忘
庆祝第41个教师节
作者/文君
灯下案头久,
粉笔落霜痕。
讲台三尺情重,
教诲润心根。
曾解迷津迷雾,
更引繁花新路,
语浅意千钧。
默默燃青鬓,
桃李竞芳芬。
逢此节,
思往事,
念师恩。
几番风雨,
犹记灯下改诗文。
不叹流年催老,
只喜春苗茁壮,
此志自温纯。
遥寄一杯酒,
明月照师门。
乙已年教师节前夕,写于海南海口市。
注~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这一决策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需要一个专门的节日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同时9月10日正值新学期伊始,便于学生和社会向教师表达敬意,因此成为教师节的选定日期。2025年的教师节,正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
《水调歌头·恩师难忘》赏析
这首词以质朴真挚的笔触勾勒师者形象、抒发感恩 之情,兼具叙事的生动与抒情的深沉,堪称咏师佳作。
上阕:绘师者群像,铸奉献之魂
开篇“灯下案头久,粉笔落霜痕”以白描入题,“久”字点出执教岁月的绵长,“霜痕”既状粉笔灰之形,又暗喻教师鬓角的风霜,一语双关,瞬间勾勒出深夜备课、讲台耕耘的经典师者画面。
“讲台三尺情重,教诲润心根”直抒胸臆,将有限的“三尺讲台”与厚重的“情”、深远的“润心”结合,点明教师职业的精神内核——以情育人、以言启智。“曾解迷津迷雾,更引繁花新路”则通过“解迷”“引路”两个具象化动作,展现教师在学业指导与人生领航上的双重作用;“语浅意千钧”更是精准道出良师的特质:话语朴实,却蕴含足以影响一生的力量。
结句“默默燃青鬓,桃李竞芳芬”以“燃青鬓”喻奉献,“桃李芬芳”喻成果,形成“付出-收获”的呼应,既符合“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师者意象传统,又以“竞芳芬”的鲜活画面传递出教育的生机与价值。
下阕:忆往昔点滴,抒感恩之切
下阕由景入情,转入个人视角的追忆与抒情。“逢此节,思往事,念师恩”三句短促有力,以节日为触发点,自然牵出“思”与“念”的核心情感,承上启下。
“几番风雨,犹记灯下改诗文”选取“改诗文”这一极具共鸣的细节,将师生相处的日常定格为永恒记忆,“犹记”二字饱含深情,让感恩不再空泛,而是扎根于具体的过往。“不叹流年催老,只喜春苗茁壮”则转向对教师心境的揣摩:不求自身安逸,唯愿学生成长,这一转折深化了师者“无私”的形象,也让感恩之情更添敬意。
末句“遥寄一杯酒,明月照师门”以景结情,“遥寄”呼应前文的追忆,将相隔两地的思念化为具体的“一杯酒”,而“明月”这一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意象,既营造出清旷悠远的意境,又以月光为纽带,连接起弟子与师门,让感恩之情跨越时空,余韵悠长。
整首词格律工整,语言凝练而情感饱满,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以细节见真情、以平实显深刻,精准捕捉了师生间的情感联结,堪称咏颂师恩的深情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