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农村食药两用的蔬菜
文/李广昌
九月的初秋,暑气仍未消散,闷热的天气常让人胃口不佳、食欲不振。幸得好友送来两瓶自家腌制的芋荷,配料独特,咸中带甘,极为下饭。望着那瓶酸香四溢的芋荷,不禁想起《本草纲目》所引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的一则轶事: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时,见一蜘蛛被蜂螫伤,腹部肿胀几欲裂开,仍缓缓爬至一株芋旁,咬破芋梗,将伤处紧贴其上。不久,蜘蛛肿胀的腹部竟恢复如初。由此,民间便流传开用芋梗汁治疗蜂螯的经验。
芋在农村是极为普遍的作物,既作蔬菜,也可入药。其药用记载最早见于《名医别录》。芋的别名甚多,如蹲鸱、芋魁、芋根、土芝、芋奶、芋蕖、狗爪芋、百眼芋头、毛芋、水芋等,可见其在我国民间认知之广。
从植物分类看,芋属天南星科,其块茎呈卵形,常附生数个小球茎,外皮褐色、具纤毛。叶片基生,通常二至三枚或更多,肉质、宽大,可长达90厘米,呈卵状广椭圆形,基部耳形,全缘或微呈波状,如盾牌般挺拔而立。花序柄一般短于叶柄,佛焰苞形态不一,管部绿色,上部展开如舟,边缘内卷,颜色从淡黄至绿白。花分三部分:雌花在下,中性花居中,雄花在上,顶端骤尖,附属器如钻形。
芋的食用方式丰富多样,是农家餐桌上的常客。芋头可切丝晒干,制成芋头丝;芋子则常蒸煮熟烂,拌以米浆和佐料炸成香酥的芋苞,或熬成醇厚的“芋泔汤”;芋梗加盐、甘草、花椒、水菖蒲等腌制,便成了开胃的酸芋荷——一道风味独具的农家下饭小菜。
据《中华本草》记载,芋头味甘辛、性平,能健脾补虚、散结解毒,用于脾胃虚弱、纳少乏力、瘰疬、肿毒、赘疣、疥癣及烫火伤等。
芋叶可止泻、敛汗、消肿、解毒,治疗泄泻、自汗、痈疽、黄水疮、蛇虫咬伤;
芋梗能祛风利湿、解毒化瘀,主治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腹泻、痢疾、小儿盗汗、蜂螯等。
芋头花虽有小毒,却可理气止痛、散瘀止血,用于胃痛、噎膈、吐血、痔疮、脱肛等症。
芋的根、茎、叶、梗、花虽未被收载为常用中药,却在地方民间用药中占有一席之地,多为自产自销,常见于乡村医生治疗外科疾病之方:
骨痛、无名肿毒、蛇虫咬伤:以芋头磨麻油外搽,未破皮者则用醋磨涂;
小儿头上软疖:取鲜芋头加少许盐,捣烂外敷;
便血日久:芋头适量煎汤,白痢兑白糖,红痢兑红糖;
牛皮癣:芋头与生大蒜共捣敷患处;
烫火伤:直接以鲜芋头捣敷;
黄水疮:将芋苗晒干,烧存性研末外搽;
蜂螯、蜘蛛咬伤:以芋叶捣烂敷贴;
盗汗:用芋茎或花与猪瘦肉同煮服用;
吐血:以芋头花炖腊肉或猪肉进食;
子宫脱垂、小儿脱肛、痔疮脱出:取鲜芋头花炖陈腊肉服。
现代研究表明,芋头根茎含蛋白质、淀粉、多糖、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与食用价值。
然而古人亦提醒:“生用有毒,莶不可食”,“不可多食,动宿冷”,“多食滞气,痼疾者慎用,生食更有小毒”。这些经验之谈,至今仍具参考意义。
芋,这样一种朴素而深厚的作物,不仅在田埂灶头间默默滋养着一代代人,更以其药食同源的身份,承载着民间智慧的温情与生命力。它仿佛大地的馈赠,提醒我们在日常饮食中亦可见自然之恩,于一餐一饭中,品味生活本真,感知草木有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