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苏海军 编辑顾问范存宝)
本文聚焦于当代教育语境下教师对学生管理程度的争议性议题,通过梳理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演变,剖析当前社会对教师管理的误解与偏见,探讨教师管理行为的合理边界。研究发现,完全放任或过度严苛的管理均不利于学生发展,而基于尊重、关爱与专业判断的适度管理,既能维护教育秩序,又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文章呼吁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赋予教师合理管理权,同时规范管理行为,重塑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教师管理;教育本质;家校协作;管理边界;尊师重教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和未成年人保护意识增强,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行为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部分家长因个别教师不当行为而全盘否定教师的管理权,将正常教学管理污名为“体罚”“虐待”;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因担心舆论压力选择“佛系”执教,放弃应有的教育职责。这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化倾向,实质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本文旨在厘清教师管理行为的合理性边界,为构建健康的师生关系提供学理依据。
二、问题溯源:传统与现代教育的碰撞困境
(一)传统教育范式的历史镜像
古代“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精神,折射出特定历史条件下教育资源稀缺的现实。科举制度下的精英选拔机制,使得严师出高徒成为普遍共识。这种管理模式虽带有强制性特征,但在知识获取渠道有限的时代,确为实现阶层流动提供了有效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外部约束激发学习潜能,形成“玉不琢不成器”的教育哲学。
(二)现代教育转型的价值冲突
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后,素质教育理念强调个性解放与自主发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禁止体罚的法律红线。然而,部分公众将“禁止体罚”异化为“禁止管理”,把教师的正常履职行为等同于侵害学生权益。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放大效应,更使个别事件被上升为群体对立,导致教师陷入“不敢管、不能管”的职业焦虑。
三、本质辨析:教师管理行为的双重属性
(一)管理作为教育的必要手段
教育活动本质上是有目的的培养过程,必然包含组织协调与行为引导。课堂纪律维护、作业批改反馈、不良行为矫正等管理行为,既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载体。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处于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适度的外部约束有助于培养责任感与自律能力。
(二)管理异化的判定标准
区分合理管理与不当行为的关键在于三个维度:一是目的正当性,应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出发点;二是手段适当性,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与法律规范;三是程序合法性,遵循学校管理制度与家校沟通流程。例如,针对上课玩手机现象,没收手机属合理管理,但摔毁手机则构成侵权。学生在路上跑,老师及时制止未撞到同学,当时老师拧两下,也是一个正当教育,属于合理制止管理范围。
四、现实困境:多方博弈中的管理失灵
(一)家长认知偏差导致的管理真空
调查显示,78%的家长认同“快乐教育”理念,但对“自由”的理解存在片面性。部分家长将子女视为“完美小孩”,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批评教育,甚至将教师正常的座位调整、分组安排解读为“针对”。这种过度保护剥夺了学生承受挫折的机会,削弱了教育的矫正功能。
(二)教师职业风险加剧的责任逃避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涉及教师的行政诉讼案件年均增长23%,其中65%源于管理纠纷。面对动辄得咎的执业环境,许多教师采取“明哲保身”策略:取消课后辅导、简化作业要求、回避纪律处分。这种集体性退缩正在消解教育的专业性,最终损害全体学生的受教育权。如果教师不管,造成学生什么境界,可想而知。
五、破局之道:构建协同共治的管理生态
(一)立法层面明晰权责边界
建议修订《教师法》,细化“教育惩戒权”的具体情形,建立分级分类的管理规范。可借鉴日本《学校教育法》经验,制定《中小学教师管理行为指导手册》,明确不同情境下的处置方案,既防止滥用职权,又保障必要管理。
(二)家校共建信任共同体
推行“阳光管理”制度,通过家长开放日、管理日志公示等方式,增进家长对教学过程的了解。建立家委会参与的学校管理制度,就作息时间、作业量、评价方式等关键问题达成共识。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人观。
(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路径
加强师范院校“班级管理”课程建设,将危机干预、沟通技巧纳入职前培训。建立教师管理案例库,通过情景模拟训练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鼓励教师创新管理方式,运用正向激励、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手段,实现从“管控”到“引领”的转变。
六、结语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是简单的“管与不管”二元选择,而是关乎教育本质的专业实践。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把握严格与宽容的辩证法,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管理。当社会不再将教师视为“道德完人”,而是承认其作为专业人员的合理管理权;当家长超越“护犊情深”的本能,成为教育同盟军;当教师摒弃“保姆式”包办,回归教育引导者的角色,我们才能走出当前困局,实现“良师善管”的教育理想。这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社会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生态的整体优化,唯有如此,方能守护教育这片净土,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