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风霁月三醒堂
作者:姜新星 杨金高
抚州市东乡区虎圩乡艾田村委会洲上村小组,有一栋明清建筑“三省堂”经历沧桑,积淀传承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家风家教家训美德。笔者在房屋主人、东乡骄子、红军书法家舒同战友熊崇德的孙子、复员军人熊地旺的几次引导介绍中,不断见证了诸多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人文精神,幸运地感受到其蕴含多方面的德光义韵。
●德光义韵一:自律自强,襟怀开阔
洲上村建设在两条水港交汇之处,三面环山,一畈开阔,是东乡熊氏的发祥地,所以也称“三山世家”,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真是山环水抱、田肥物阜的风水宝地。 “三省堂”座落该村最北端,坐北朝南正对村庄刻有“三山世家”的石雕大门楼,就象故宫控布在北京中轴线上。它屋后层林叠嶂,翠竹成片,风景宜人……
走进这栋民清建筑屋内,头顶房梁上,“三省堂”三个字赫然入眼。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三省堂”的“三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提倡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每日反省:“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道理有没有复习好”,以及孟子的“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些先贤锦句都是强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经常开展自我批评,对人宽,于己严。后面也发展为检查自己思想行为的“省察”的觉悟功夫,如,宋代苏轼《黄州安国寺记》中就有:“间一二日辄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明代王阳明《传习录》卷上:“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可是,同行摄影师辛斌义先生发现此处三省堂的“省”字,下面本来是个“目”字,书写人却端庄地写成了“日”字,让人不知就底。
为此,我们特意翻查百度N次,也未找到答案。好在无意间我们在一个长期修炼的浙江客商董先生那里,找到了靠谱的解释:君子吾日三省吾身,靠的不是目,不是眼睛,而是用心,用心发现过错,用心忏悔,用心格物致知,用心开发自性之光,而用自性之光扫除黑暗,扫除阴霾,利益他人,自觉觉他,就是明心见性,内在生光,“日”成光显,才是真省悟。
那位题写“三省堂”的高人有意卖的这个关子,实在高明,也可见房屋主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非比寻常。难怪《三山熊氏族谱》里记载赞其始祖公曰:应麟应豹由东岸徙居三山,笃实务本吝不,不奢尤霁襟怀,物我无间早岁,经营无伪忠信,服人凡有争讼,一言剖决光前,裕后丕振声光。我们的老祖宗徙居三山来时,其品行诚信敦本务实,不吝啬,不奢侈。他们襟怀开阔,光明磊落,年轻时就物我两忘、不重财利,经营事业都一直奉行忠信、无伪、不做假、不奸诈。因此,周围人碰到有争讼之事,只要他们出来劝解,都是一言九鼎,抓住根本,解决问题,令人口服心服,冰释前嫌。他们富足、宽裕之后,仗义疏财,更是名声大振。
●德光义韵二:同心同德,传道授业
《三山熊氏族谱》里,还记录了艾田村出过两位太守。一位是南宋时期的莱州知府熊仲芳,去世时,大名鼎鼎的心学创始人陆象山为其撰写了墓志铭,赞其知莱州府时,劝农桑、兴学校,卓有声称、民歌善政。另一位是清光绪年间的熊士桢,曾作下优美的《中洲八景诗》,包括柳岸遥青、竹楼凭眺、笔兰别墅、荷香送秋、蚣桥晚唱、桂岭晴岚、牛潭钓月、翠竹浮烟等,深深地表达了对家乡自然景观和人文瑞象的赞颂之情。
伫立“三省堂”,我们发现其祖宗堂壁之上除了当地人惯书在顶部的“福、禄、寿”和中间的“天地君亲师位”以外,还特别地书写着一副精美的对联:“千古文章传性道,一堂孝友乐天伦”。笔者翻查该联出处,发现其最早的记载出现在1926年出版的《撰联指南》,是清末明初无锡人秦同培编著。这幅对联,既是对“三省堂”寓意的最好诠释,又是当时建筑在熊氏“三山世家”的“三省堂”,成为周边贤达崇尚和聚集之地的生动写照。鹰潭市的一位《道德经》研究专家吴先生亲临此地后指出:这副对联的核心寓意在“天、性”两字。此言中的!又让我们不禁联系起同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伦理学家王凤仪先生在全国推行“五行性理”,教人“不怨人、不生气、不上火、找好处、认不是”的五行性理,旨在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重在教人学善,让家庭和睦,让社会安宁,共建人类大同世界。用现在词汇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凤仪先生在全国办“义学堂”270余所。由此可见,这幅对联既是对“三省堂”寓意的最好诠释,又是当时建筑在熊氏三山世家的“三省堂”,成为周边贤达崇尚和聚集之地的生动写照。
这里有个罕见的事例,“三省堂“建筑时,其大门直接面对村子牌楼“三山世家”的正门,中间预留两栋住房的空地,以备子嗣繁衍和族系发展之用。后来,有在外地为官和经商的两户人家,回乡建设豪宅“书著鳌峰”,却把房屋正中的祖宗堂台壁砌成机动可临时拆卸的墙壁。目的是当相对简朴的“三省堂”要举办大型庆典活动时,民众可以从村庄牌楼正门通过这两家的厅堂,直接进入“三省堂”,以示庄严正统。不难想象,当时“三省堂”远近闻名,堂屋主人乐善好施,传道弘德,威望极高。
《三山熊氏族谱》记载了生于嘉靖癸丑(1553)年的熊元登,其字天弼,号左溪。并赞其曰:少年负娄,壮启贵州,家声丕振,式廊箕裘,学差禮祀,器产轮收。建桥龙窟,砌维石丘,施田本闾,教配甥刘,人文蔚起。目覩天休,年九十三而逝。此熊公少年时体弱多病,壮年时才开运显贵于乡里洲上,家声大振,使祖辈的事业得到大规模扩展。他开办学政,祭天孝祖,建桥埔路,垒石护坝。他捐款捐物,施舍穷人,还重视教育子女及外甥后辈,带动了村内人文蔚起。后人目睹其天赐福佑,活到九十三岁无疾而终,含笑归西。
●德光义韵三:大忠大孝,赓续奋斗
《三山熊氏族谱》又赞熊元登的儿子熊文,讳益世、字义卿、号如左,传承其家风家教家训:幼习诗书,长同父达,解纷排难,私赠钱银,尊师重道,训子成名。镜头再拉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东乡的一批热血青年、爱国志士,舒同、乐典、李克昌、赵拔群、俞远、上官佐、熊崇德等人,就几番在“三省堂”里议论时事、关注国运、激扬文字。因为他们当时都是江西第三师范(校址在抚州)的校友,“三省堂”又在东乡县城到抚州城的中间,当时都是靠徒步上学,往来正是很好的停靠补给站。而到了共产党闹革命时期,“三省堂”的少东家熊崇德,也就是革命家、大书法家舒同的校友,在国民党“4·12”反革命政变以后,作为中共东乡县委第一任书记的舒同浪迹天涯时,熊崇德掩护舒同到“三省堂”避难,随后又跟随舒同为了救国救亡,为了民族复兴,毅然抛家舍业,留下孤儿寡母,去参加红军,走上革命道路。也因此舍身就义,革命未成身先卒,但留英名励后昆,留下了追求真理,坚定信仰,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忠大孝”精神。大家说“崇德”这个名字取得真有意思,如果联系其家风家教传承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了。当时“三省堂”的主人,知书达礼,乐善好施,又遵道崇德、办学兴教,深得同村和邻阜民众的拥戴,家业积蓄也有些丰厚。
据熊地旺介绍,他爷爷熊崇德随同师兄舒同参加革命时,家里有田产30来亩,雇有好几个帮工。熊崇德当时比舒同低两届就读了江西第三师范学校(抚州),还到上海无线电学校,学习了当时国内最前沿的无线电技艺,可以说是家境好,技艺强,不愁吃,不愁用。所以,我们又被“三省堂”里走出的革命家深深感动。也为当下我们党中央开展的党史教育活动,提倡的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不期而遇地做了最合适的注释:学史崇德,就是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了解共产党人、革命先烈在革命斗争中体现出来的崇高信仰、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增强赓续传统、接续奋斗的思想认知和行动自觉,做到立大德、守正德、修己德。
一个小小的、并不显眼、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三省堂”,居然让我们见证了儒家“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内涵。
幸哉!奇哉!
(本文发表于2024年抚州市关工委《关爱明天》杂志)
东乡乡贤、景德镇市原市长刘爱才为”三省堂”题诗。抚州市文化局党委原书记李茂垠为之书写。

抚州市文化局党委原书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李茂垠为”三省堂”创作律诗并留下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