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文化新体系内容提要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论,创新构建“自然根基—精神灵魂—政治价值”三维研究框架,精准破解传统泰山文化研究“碎片化、浅层化、价值断裂”的核心困境。首次系统梳理并阐释泰山文化从“自然山体”到“文化符号”再到“实践资源”的完整转化逻辑,为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及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可行性的支撑路径。
泰山文化新体系:序言
自25亿年前“泰山运动”铸就坚硬花岗岩脊梁起,泰山便注定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它是地质学家眼中记录地球演化的“活史书”,是史学家笔下承载帝王祭祀传统的“封禅圣地”,更是亿万民众心中象征家国安宁的“国泰民安”图腾。
然而,长期以来,泰山文化研究深陷于“维度孤立、解读表面、价值脱节”的泥潭:地质研究仅聚焦岩层演化的自然属性,历史研究局限帝王封禅的政治脉络,民俗研究止步民间信仰的现象描述,却无人将“花岗岩的物理坚韧”与“挑山工的精神奋斗”、“封禅的皇权符号”与“当代的国家认同”串联成有机整体,导致泰山文化始终处于“各说各话、碎片散落”的状态。
当国家文化自信战略强烈呼唤“活态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当文化旅游高度融合需求推动“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当国际传播期待“体系化的中国叙事”,构建泰山文化新体系已成为时代必然。本书以“自然—精神—政治”为逻辑主轴,以唯物史观为分析标尺:既追溯汶口文化遗址中花岗岩农具的“物质源头”,也解析灵岩寺罗汉像蕴含的“精神滋养”;既梳理秦始皇封禅的“传统政治功能”,也挖掘“泰山石敢当”的“当代担当价值”,最终将散落的“文化珍珠”,串成一条彰显中华文明特质的“璀璨项链”。
愿本书能为山岳文化研究提供“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建构”的参考,推动泰山文化从“书斋学术研究”走向“社会中的实践应用”,成为凝聚民族精神、连接世界文明的“中国纽带”。
第一部分 总纲:泰山文化新体系的建构逻辑与理论基石
第一章 泰山文化研究:现状局限与时代动因
第一节 传统研究的三大局限
传统泰山文化研究,自20世纪初起步,虽积累了丰富的实证成果,却始终未能突破“学科壁垒”与“时代局限”,形成三大核心困境:
一、维度碎片化。地质学界以“泰山运动”为核心,专注太古代至古生代地层剖面的自然属性研究,将泰山简化为“地质标本”;历史学界以“封禅制度”为重点,考证秦汉至唐宋帝王祭祀的历史脉络,将泰山窄化为“皇权符号”;民俗学界以“碧霞元君信仰”为对象,记录三月三日庙会、“泰山石敢当”习俗的民间形态,将泰山定格为“信仰载体”。三者各自为战、互不联通,从未全面构建“自然山体→精神信仰→社会实践”的逻辑闭环,犹如“盲人摸象”,仅见局部而不见泰山文化的整体样貌。
二、解读浅层化。现有研究多停留于“现象记录”层面,缺乏对文化本质的深度挖掘:当描述泰山寺庙分布时,仅罗列碧霞祠、玉泉寺的建筑位置与形制,未深度解析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何能在此“共生共存、相融共生”;提及挑山工时,仅记录其“肩挑货物登十八盘”的行为表象,未提炼“一步一脚印、负重不弯腰”的精神内核;探讨封禅仪式时,仅梳理斋戒、献贡的流程细节,未挖掘“君权天授”背后的政治逻辑与社会治理需求。这种“只述不析、重形轻质”的研究,犹如“雾中观山”,始终无法触及泰山文化的核心价值。
三、价值断裂化。传统研究对泰山文化价值的解读,要么陷入“封建批判”的极端——将封禅视为“皇权专制工具”,全盘否定其文化的合理性;要么停留在“传统怀旧”的层面——将民间信仰视为“静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衔接其与当代社会的价值关联。例如,对“国泰民安”的解读,仅局限于古代帝王“祈愿国运昌隆”的初衷,未延伸至当代“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治理需求;对“坚韧”精神的认知,仅关联古代文人“登泰山抒怀”的情感,未转化为当代人“攻坚克难与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这种“传统与当代脱节”的价值认知,导致泰山文化沦为“博物馆里的静态遗产”,难以在新时代焕发现实生命力。
第二节 新体系建构的三重动因与推动力
进入新时代,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与学术发展的三重推力,共同催生了泰山文化新体系的建构,使其从“理论构想”变为“时代必需”:
一、国家文化自信战略的召唤: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泰山作为“五岳之首”“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集中体现。然而,传统碎片化研究无法支撑泰山文化从“历史遗产”向“民族精神活态资源”的转化——如果仅知其地质属性,便无法解释为何“泰山压顶不弯腰”为何成为民族精神符号;如果仅懂其封禅历史,便难以将“大一统”理念与当代国家认同有效衔接。时代迫切需要一套体系化理论,让泰山文化成为“文化自信”的具象载体与鲜活注脚。
二、文旅融合与国际传播的实践需求:随着大众旅游从“观光打卡”向“深度文化体验”的升级,游客不再满足于“登泰山看日出”的表层体验,而是渴望了解“日出背后的文化寓意”“山体承载的精神内涵”;国际社会对中国精神的认知需求日益增长,却因为缺乏“体系化叙事框架”,常将泰山简单等同于“神山”,无法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文明逻辑。传统研究的“碎片化成果”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向游客讲解时,只能零散介绍地质、历史、民俗知识,难以形成文化共鸣;向国际友人传播时,无法用共通的逻辑阐释“泰山为何是中国精神的象征”。新体系的建构,正是为了提供“一站式”的文化解读框架,让泰山文化既能“走进游客心中”,也能“走向世界舞台”。
三、学术方法论革新的强力支撑: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应用,为泰山文化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工具,彻底突破传统研究的学术局限:以“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可以明确“花岗岩山体是泰山文化的物质根基”——无其“坚韧”的物理属性,便无“泰山石敢当”的精神符号;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能够精准解读“封禅文化的兴衰”——封建皇权的强化催生封禅鼎盛,近代民主思想的兴起导致封禅消亡;以“辩证否定”的法则,可以实现“传统与当代的价值衔接”——摒弃“皇权崇拜”的糟粕,保留“坚韧包容”的内核。这套方法论让泰山文化新体系从“理论构想”变为“可落地、可验证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新体系建构的核心框架与方法论
第一节 三维框架:自然—精神—政治
泰山文化新体系以“物质—精神—实践”为逻辑主线,构建相互支撑与层层递进的三维结构,深层诠释与科学回答:“泰山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什么”“泰山文化的价值内核是什么”“泰山文化如何服务现实社会”三大核心问题,形成完整的理论闭环:
一、自然根基:物质本源
此维度是整个体系的“基石”,聚焦泰山的“自然属性”与“空间关联”,为精神符号与政治价值提供物质依托,核心包含三方面内容:
1、地质特质的“坚韧基因”:约25亿年“泰山运动”形成的花岗岩山体,莫氏硬度达6-7级,既塑造了玉皇顶“拔地通天”、十八盘“壁立千仞”的雄伟形态,更成为文化符号的直接载体——古代宫殿用泰山石作“镇石”,象征“国基稳固”;民间“泰山石敢当”图腾,承载着“辟邪安宅”的祈愿;当代纪念石选用泰山花岗岩,传递出“可靠可信”的信念。这种“自然属性→文化符号”的转化,是泰山文化产生的逻辑起点。
2、区位优势的“包容土壤”:泰山地处海岱文化圈与黄河文化圈的交汇核心处,东接齐鲁农耕文明的“敬天惜地”传统,西承黄河礼乐文明的“包容共生”特质。这种“居中位置”使其成为多元文化的“天然熔炉”——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慈悲”在此无需排斥、相融共生;同时,其矗立华北平原的“相对高度”(虽主峰海拔1545米非五岳最高,但与周边平原落差显著),由此带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心理冲击,成为古人“沟通天地、连接人神”的精神纽带。
3、周边文化的“共生关联”:泰山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周边文化深度绑定、共生共荣:史前时期,汶河冲积平原滋养的汶口文化中,“山形纹饰玉器”证明先民已将泰山视为“灵魂归宿”;当代时期,徂徕山红色文化与泰山同脉,1938年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后,当地修建了徂徕山红色起义博物馆与纪念碑,将泰山“厚重坚韧”的自然特质,转化为“民族抗争”的精神动力。这种“与周边文化的深度绑定”,让泰山文化的物质根基更深厚更鲜活。
二、精神灵魂:价值内核
此维度是体系的“核心”,衔接传统智慧与当代精神,实现文化价值的古今贯通,分为“传统维度”与“当代维度”:
1、传统维度:聚焦“多元思想的滋养融合”。儒家将泰山视为“修身进阶与胸怀天下”的象征——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喻示“眼界与格局的提升”,孟子进一步将其升华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道家视泰山为“道法自然与体悟本源”的具象载体——碧霞祠“观日出悟天地运行”与玉泉寺“听松涛体无为境界”,让自然山水成为“悟道”的媒介;佛家为泰山注入“普世关怀与慈悲超脱”的内涵——灵岩寺“四十罗汉像”传递出“众生平等”的理念,辟支塔“十三层塔身”象征“修行进阶、追求圆满”。三者相互融合,共同构成泰山文化的“精神底色”。
2、当代维度:聚焦“传统符号的当代新生”。“泰山石敢当”从“辟邪图腾”升华为“直面矛盾、勇于担当”的精神符号——社区工作者以其为“解决群众难题”的动力;企业员工视其为“攻坚克难”的支撑;“泰山挑山工”从“职业形象”一跃而升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奋斗象征,其“脚踏实地与负重前行”的特质,与“敬业”、“坚毅”的价值导向高度契合;“国泰民安”从“帝王祈愿”转化为“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治理目标,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价值导向。这种“传统符号→当代价值”的转化,让泰山文化的精神内核永不过时、永葆活力。
三、政治价值:实践落点
此维度是泰山文化新体系的“归宿”,体现泰山文化“服务现实、赋能社会”的功能,实现从“文化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落地,主要涵盖“传统政治功能”与“当代治理价值”:
1、传统政治功能:聚焦“皇权认同的构建与维系”。封禅大典是核心的载体——通过“仪式排他性”(仅帝王可主持)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通过“流程神圣化”(斋戒、太牢、刻石记功)塑造“天子承天命”的形象,通过“结果传播化”(立碑传世、文人赋诗)强化“君权天授”的理念。同时,封禅还承担“联结皇权与民生”的功能——帝王借封禅之机“减免赋税、宽缓刑罚”,将“国泰民安”的民间诉求升为国家目标,维系“皇权与民众”的情感纽带,巩固统治基础。
2、当代治理价值:聚焦“现实需求的精准回应”。在国家认同层面,国庆“登泰山升国旗”、五四“登泰山抒青春情怀”等活动,强化个人与国家的情感联结,凝聚民族向心力;在生态治理层面,《泰山风景名胜区条例》以“保护自然根基”为核心,推动“生态研学”与“绿色旅游”的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国际传播层面,上合峰会以泰山石为礼象征“友谊坚如磐石”,海外“泰山文化节”成为维系华人文化根脉、传播中国精神的重要平台。这种“传统功能→当代治理”的延伸,让泰山文化成为“服务国家发展、赋能社会进步”的实践资源。
第二节 方法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泰山文化新体系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应用,为三维框架提供坚实的“方法论保障”,确保泰山文化研究不脱离实际不偏离规律:
一、辩证唯物论:解析物质与精神的转化
辩证唯物论的核心应用,在于厘清“泰山自然山体(物质)”与“泰山文化符号(精神)”的辩证关系,避免陷入“泰山唯物质论”或“泰山唯精神论”的误区:
1、以“物质第一性”确立自然根基的核心地位:“精神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泰山文化的所有精神符号与价值理念,均源于泰山物质属性——没有花岗岩的“物理坚韧”,就没有“泰山石敢当”的“可靠”象征;无“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物理体验,便无儒家“胸怀天下”的精神升华;无徂徕山的花岗岩山体作为地理依托,便无红色文化中“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抗争动力。这种“物质决定精神”的逻辑,让新体系始终扎根实际,避免“脱离物质载体的空谈”。
2、以“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解读泰山文化的动态演变:人类的“精神活动”会反过来塑造泰山的“物质形态”,推动泰山从“自然山体”向“文化山体”转变——为践行“封禅”的精神需求,古人修建了泰山神道、玉皇顶祭天广场;为传递“挑山工精神”的当代价值,今人在十八盘设立“挑山工精神雕塑”;为承载“红色记忆”,后人在徂徕山起义遗址修建博物馆与纪念碑。这种“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是泰山文化不断丰富的关键,也让新体系能完整解读“泰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史”。
二、历史唯物论:把握社会与文化的演变
历史唯物论的应用,重点在于揭示“社会存在”对“泰山文化形态”的决定作用,以及“泰山文化传承”中的“辩证否定”规律,确保泰山文化价值的古今衔接:
1、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解读泰山文化的变迁: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社会需求),必然会催生不同形态的泰山文化——封建皇权鼎盛时期(秦汉唐宋),“封禅文化”成为主流,因为皇权需要“君权天授”的精神支撑;近代民主革命时期(民国),“封禅文化”走向衰落,因为“皇权专制”被时代否定;当代社会(新时代),“挑山工精神”“国泰民安”成为核心,因为社会需要“奋斗”“稳定”的价值引领。这种“社会存在→文化形态”的规律,让新体系能精准定位泰山文化的“时代价值”,避免“脱离社会实际的文化解读”。
2、以“辩证否定”实现泰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辩证否定”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而是“摒弃糟粕、保留精华”,实现“传统与当代的有机衔接”——对“封禅文化”,摒弃“皇权崇拜”的糟粕,保留“大一统”“国泰民安”的精华,转化为当代“国家认同”“民生保障”的价值;对“民间信仰”,摒弃“封建迷信”的糟粕,保留“祈福向善”的精华,转化为当代“和谐社会”“精神慰藉”的需求;对“传统符号”,摒弃“陈旧解读”的糟粕,保留“坚韧包容”的精华,转化为当代“担当精神”“奋斗动力”。这种“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方法,让泰山文化既能“扎根传统”,又能“面向未来”,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主编:吴文頗(源自大地),中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原任济南铁路分局副局长兼高级工程师。社会兼职: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学会书记兼交通运输专委会会长暨省学会智库研究院院长。现代诗集《源自大地》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任国务院安成信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常委文联主席文化部周巍峙部长、全国摄影协会主席邵华将军等领导学者,分别题词签名与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