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祭——致润之先生四十九周年追思
文/车兴明/安徽滁州
湘江的霜,是九月凝成的素帛
每道波纹都浸着您的名字
沉在水底,亮在星辰之间
岳麓的峰披着雾织的缟衣
松涛走过时都放轻脚步——
怕惊扰这天地同怀的静默
![]()
还记得吗?井冈山的火种
是从石缝里迸出的星芒
攥在农人的掌心,烙在士兵的胸膛
就着雨水生长,终成燎原之势
劈开压在中国人头顶的长夜
延安窑洞里那盏油灯更烫
不是煤油在燃,是您蘸着硝烟写下的光芒
《论持久战》的字里行间,每个词都在跳动
将混沌的夜,一寸寸焐成黎明的暖意
您坐在土炕边,棉鞋沾着延河的霜雪
却把“人民”二字,一笔一划
镌进共和国的根基
后来啊,您的竹杖叩响娄山关的月
每道叩痕里都长出“不怕远征难”的松苗
草鞋踏过腊子口的雪,雪泥混着血
在绝壁上刻下的足迹,成了后来者仰望的星图
您说“为有牺牲多壮志”,于是
千万双手将破碎的山河,缝合成完整的春天
若有人问:这疆域的棱角刻着谁的名字?
风会掠过每一座纪念碑——
是您,是倒在冲锋路上的少年,是为红军熬粥的大娘
是千千万万个把“家国”扛在肩头的普通人
如今,您化鹤归去,融进云端的苍茫
却从未远行——
看千江旭日正突破云层
暖意让封冻的江河都泛起红光
江面上漂着的船,仍是您横渡时的模样
只是如今,船舷飘扬着“振兴”的旗帜
舱里满载“复兴”的航标
田埂上的稻浪覆着秋雾
风一吹,雾散处金穗垂首如低语:
“这丰饶,是您在海棠树下演算过的收成”
灶台上粥香缭绕,老人对孩子讲述
“星星之火”的故事时
碗中热气氤氲,恍若窑火之光延绵至今
再望星河——
天问号掠过火星的轨迹,多像您地图上飞扬的箭头
从罗布泊的惊雷,到天宫站的穹顶
每一步都踩着“自力更生”的烙印
那些刺破苍穹的箭,尾焰如您当年的笔锋
把“九天揽月”的誓言,写进宇宙的篇章
书架上的雄文已泛秋色
却比青铜更沉——
每当翻开书页,读到“人民,只有人民……”
窗外的苍穹仿佛传来回响,连飞鸟都悬停静听
这穿越时空的真理
![]()
极目远眺——
昆仑依旧巍峨,峰顶的雪像您披过的大氅
而您的精神,早已不是墙上的肖像
是横贯时空的虹桥,一端连着井冈的星火
一端系着天宫的光轨
是稻穗的饱满,是火箭的轨迹,是每个中国人
血脉里奔涌的“不信邪、争口气”的倔强
是深夜窗棂透出的光——
您的思想从未熄灭
就藏在炊烟与焊花之间,在我们迈向复兴的每个脚印里
![]()
备注:今天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49周年纪念日!谨以这首诗纪念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虽然不足以概括全貌,但愿能抛砖引玉......[合十][合十][合十]
赏析文本
《星火与虹桥:论〈秋祭〉中的革命诗学与精神传承》
——兼议毛泽东诗词的当代回响
车兴明的《秋祭》以49年后的追望为经纬,将个人记忆、集体历史与民族精神编织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诗人以“秋祭”为仪式,用意象的层叠与蒙太奇式的跳跃,完成对毛泽东精神谱系的诗性解码。
一、意象的考古学:从“星火”到“光轨”
全诗以“湘江的霜”开篇,将自然物象转化为历史符码——素帛般的江水既是哀悼的载体,又暗喻“逝者如斯”的永恒性。诗人构建的双重意象系统尤为精妙:
物质性意象:井冈山火种(“石缝里迸出的星芒”)、延安油灯(“蘸着硝烟写下的光芒”)、娄山关竹杖(“叩痕里长出的松苗”),将革命具象为可触摸的光热;
精神性意象:天问号轨迹(“地图上飞扬的箭头”)、天宫站穹顶(“九天揽月的誓言”),将科技成就升华为对“自力更生”精神的当代诠释。
二、时空折叠的诗学
诗人打破线性叙事,通过“如今”“后来啊”等时间标记实现历史场景的闪回。如“船舷飘扬‘振兴’的旗帜”与“横渡时的模样”并置,形成精神血脉的视觉隐喻。这种时空折叠在末段达到高潮:“昆仑的雪”与“大氅”的联想,将地理空间转化为精神图腾。
三、人民性的诗学表达
诗中“人民”一词的复现(“镌进共和国的根基”“血脉里的倔强”),呼应毛泽东“人民,只有人民”的哲学。最具匠心的是“灶台粥香”与“窑火之光”的意象串联——将宏大叙事解构为日常生活的温度,揭示革命精神在柴米油盐中的延续。
四、当代性的精神对话
诗人敏锐捕捉到新时代与革命史的互文:罗布泊的“惊雷”与天宫的“光轨”,构成“自力更生”精神的当代注脚。而“飞鸟悬停静听”的瞬间,恰是毛泽东思想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证明——它既是“书架上的雄文”,更是“焊花与炊烟”间的实践智慧。
结语
《秋祭》的成功在于其“非纪念碑性”的书写。诗人拒绝空洞颂扬,而是以“稻穗垂首如低语”的谦卑姿态,让历史在具象中复活。当“复兴的航标”与“星火”在诗中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过去的祭奠,更是一个民族在精神原乡与未来图景之间的坚定跋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