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郴州行 》
王 涵
秋风初起时,有人执杖远行,有人倚轩听雨,而我选择郴州之行,既非为山水之胜,亦非为古道之幽,只为聆听那林邑古城的清幽雅韵……
郴州的秋,是苏仙岭枫叶蘸着朝露写就的诗行。晨雾未散时,山道上浮动着青檀的幽香,石阶间苔痕如墨,浸润了历代游人的足印。观日亭檐角流转的云雾如流动的轻纱,忽而遮住半阙青山,忽而露出几枝斜逸的丹枫。当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枫叶便化作千万只朱砂笔,在苍翠的山壁上书写金黄的诗笺。山腰处,古柏虬枝横斜,树皮上斑驳的裂痕里,仿佛藏着苏仙遗落的云板,每一道褶皱都镌刻着“福如东海”的祈愿。
莽山深处,千年古银杏披着金甲,在暮色中与流云对弈。树冠如伞盖遮天,叶片在风中簌簌作响,恍若秦观笔下“郴江幸自绕郴山”的词韵穿越千年而来。树根虬结处,几只松鼠抱着金果嬉戏,惊落的叶片打着旋儿飘向山涧,恰似王昌龄笔下“荷叶罗裙一色裁”的意境。当月光攀上枝头,满树金铃在风中叮咚作响,惊醒了沉睡的山魈,它们披着月光在林间起舞,将神秘的傩戏唱腔撒向星空。
东江湖的涟漪在秋阳下碎成万点金鳞,游船划过处,惊起白鹭掠过芦苇荡,惊落了柳宗元当年系在舟头的诗笺。水面上漂浮着几片枫叶,像极了杜甫笔下“落花时节又逢君”的信物。渔家老人撑着竹篙,船头悬挂的鸬鹚振翅欲飞,船尾飘着的艾草香与茶油香交织成网,网住了半江瑟瑟秋色。当暮色浸染湖面,远山化作淡墨剪影,渔火次第亮起,恍若银河坠入人间。
林邑郴州的秋韵,是千年文脉在青石板上流淌的韵脚。王仙岭下的书院残碑,苔痕斑驳处仍能触摸到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理学余韵。高椅岭赭红色的丹霞地貌,恰似黄克诚将军军装上的补丁,在暮色中浸透着革命者的热血。当夕阳为丹霞披上金甲,岩壁上的褶皱便化作烽火台的纹路,每一道沟壑都记载着“半条被子”的温度。
桂阳古郡的城墙在暮色中泛着青灰,青石巷里飘着炒米糖的甜香,老茶客们围坐在竹椅上,用郴州话细数着秋收的喜悦。与墙头残存的“仁义礼智信”砖雕相映成趣。嘉禾的晋屏叠岭总在暮色里显影,将金红碎影洒在青石板上,像极了王希孟笔下的《千里江山图》。
此刻的郴州,正以最从容的姿态拥抱新时代。小埠村的稻田里,无人机掠过金黄的稻浪,惊起一群白鸽,它们的翅膀掠过稻穗,抖落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晕。稻田边,白发老农头戴斗笠,看银发女儿操作着智能农机,传统与现代在此刻达成默契的和解。高新区的实验室中,科研人员将秋日的阳光注入新能源电池,如同把千年山水的灵气凝成科技的火种,试管中闪烁的微光,恰似古人观星时的灵光乍现。
当夜幕降临,和平夜市灯火与星空交相辉映,杀猪粉的香气混着桂花酿的甜香在夜风中流转。老板娘舀起滚烫的汤汁,浇在粉面上腾起白雾,神似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的意境。远处,郴江倒映着霓虹,水面漂浮的月光碎片,与千年林邑的倒影相拥而眠。
当最后一片银杏叶飘落时,我终于读懂了郴州秋色的深意。它虽没有北国风光的壮美,但青石巷陌间流淌的是千年文脉的底蕴;虽不及江南水乡的温婉,但时光深处依然珍藏着岁月静好。老巷檐角铜铃叮咚,马蹄声余韵悠长。归途上,山风掠过肩头,像谁轻声说道:“此心安处,便是秋水长天”。
(作者系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王涵,女,2005年出生,湖南嘉禾人,一名普通却又无比热爱生活的在校医学生。钟情于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以笔墨感悟人生真谛。星光不负追梦人,汗水终酬耕耘者,目前有多篇文章见诸报端。希望我的文字能如潺潺溪流,淌进每一位读者的心田,带去温馨与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