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探寻千年村落的时光印记——《洁净之地——清济庵》。在诸城市百尺河镇的土地上,有一座承载八百余年岁月的村落——清济庵。从宋代佛教盛行时的“清净庵”起步,历经村名从“清净庵”到“中于家庄”再到“清济庵”的三次变迁,每一次更名都镌刻着时代的烙印与村民对生活的期许。革命年代,村民反抗日寇侵略,杨一民建立百尺河区域第一个党支部,却也承受过还乡团的残酷报复。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文化强村建设。 翻开这篇文章,你将穿越时空,触摸清济庵从古代寺院到现代富裕社区的变迁轨迹,感受一个村落背后的历史沧桑与时代脉搏。】
乡村记忆,关注我哦
洁净之地——清济庵
台见新
清济庵村座落在诸城市百尺河镇驻地南四里处,平日路东侧,介于大于家庄和后于家庄之间,全村300余户,1000多口人。
该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代以前就早有人家居住,村的原址,就在现在村东边,有一处古老的姑子庵——清净庵。
“清净”二字来源于老子的“清净无为”之句,寓意为与世无争,洁净之意。姑子庵,为佛教比丘尼的寺院,比丘尼,即出家修行的尼姑,民间俗称姑子。比丘尼盛行于唐代,宋代继承遗风并所发展。清济庵的姑子庵大门朝南,门前有一个水湾,进得门来,是一个院落,院东侧有白果树一株,树干笔直高大,三人怀抱多粗,北面是三间大殿,殿内供观音老母塑像,为尼姑们修行活动场所;东面有平房三间,是厨房,西边也有三间平房是尼姑的住房。
白果树为庵内记事树,由此推算,此庵大约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建于宋代。因为唐宋时期佛教盛行,百尺河北岸一公里处,有一座山,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明帝刘庄敕封为“虹霓山”,寺敕封为“虹栾寺”。到了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此山又一次诰受御封,山御赐为“白龙山”,寺御赐为“寿圣寺”。那时白龙山一带佛教已经深入民心,人们都念佛向善,因此,当地就形成了以白龙山寿圣寺为中心,在当地古老的村落都敕封修建了多处寺院。例如,寺埠子寺院(现在的市泊子村),同时还修建了许多处道观、姑子庵,例如,台家大村的道观、姑子庵,道观其遗址在现在中大村西南地名观上,姑子庵在村正南地名南庵。
元末明初,陈氏、朱氏迁来立村,村名就以庵为名——“清净庵”,清道光《诸城县志》记曰:“于庄社,清净庵”。
陈氏、朱氏由于先来都占有大量土地,盛极一时。后来,不知何故,竟然沦为高密水西、诸城巴山、诸城潘旺地主的佃户,其中,朱氏成为诸城潘旺地主带收租子的“庄头”。民国后期,朱氏族人朱坤喜当上了附近几个村庄的“联庄会会长”,朱坤喜是国民党党员,辛亥革命以后,为了乡村教育,在该庵住持老尼姑死后,虽然也有少量尼姑(程家庄子人)以及护院人员(中大村台姓人),然而都被驱逐了。于是,将泥胎全部清除到湾里,腾出地方举办“洋学”。朱坤喜认为主持老尼姑死了,尼姑庵变成学堂了,村名还是以庙命名不吉利,应该改村名了。因为该村处在大于家庄和后于家庄之间,就改村名为“中于家庄”。可是,人们习惯上仍然叫“清净庵”。因为“清净”二字虽然高雅,然而人们忌讳“净”字,认为含有“净光,一无所有”之意。那时,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生存,必须通力合作,同舟共济,因而村里人非常团结,大家过穷日子过怕了,期盼美好的生活,于是,村名就逐渐变成了“同舟共济”的“济”字,称呼“清济庵”。
解放初期,村支书梁作臣,征得村民同意,报请政府批准,村名才正式书写为——清济庵。
清济庵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8年日本入侵中国,铁蹄蹂躏白龙山一带,鬼子汉奸强征暴敛,激起了清济庵人民的反抗,大家拒交粮食,鬼子汉奸前来进行镇压,杀死、打伤多人。
1948年秋,共产党员杨一民,遵照上级党的指示,回到故乡诸城清济庵村,秘密发动组织,成立了百尺河区域第一个党支部,杨一民任书记,该组织经常在白龙山一带进行宣传鼓动活动。
1947年9月,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白龙山一带以孙介祺土为首的土改时逃跑的地主、反动派组成还乡团,尾随国民党64师反攻倒算,他们在北刘家村、岳沟设立伪乡公所,向当地党员、村干部和群众积极分子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清济庵村的还乡团,也趁机回来反攻倒算,对该村时任民兵队长的黄烈先进行枪杀,将群众积极分子梁佃福全家四口以及颜守忠之妻、秦二孝、张洪祥等七人活埋。
现在的清济庵,已成为百尺河镇清济庵社区,在新任党支部书记李增宝的率领下,审时度势,乘着党的二十大的东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首先村容村貌大改观,不仅大街小巷进行了全部硬化美化,而且在村头立了两尊石狮,象征着村庄的神圣、洁净、庄严。
村东栽种了七十多亩芍药、牡丹,每当春季,鲜花盛开,妍紫千红,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城乡人前来观看游览,而且通过采摘发往全国各地花店,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成为百尺河镇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因此,清济庵又被誉为“芍药、牡丹之乡”。
为了保障农村环境宜居,安全洁净,率领村民奔小康,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审时度势,在村西划出土地新建了养殖场区,不仅养殖猪、牛、羊等一般牲畜,而且养殖貂、貉、狐狸等特色动物,仅此一项,该村就每年增收好几百万,成为诸城东北乡最富裕的村庄之一。
如今,村支书李增宝高瞻远瞩,走文化强村之路。一方面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村里建起了高档的乡村大酒店,一方面要全面恢复青济庵庙会,以此活跃乡村文化,拉动地方经济,造福于民。
清济庵自古以来就重视文化,民国时期举办“洋学”,解放后成立了“清济庵小学”,因而名人辈出。
其中,大鼓艺人黄来德,生于1949年,自幼喜欢东路大鼓,少年时经常听王传功、隋廷玉演唱,青年时期,跟着学唱,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他保留了王传功、隋廷玉大量的录音,边学边唱。后来,专门做婚庆司仪,满口珠玉,出口成章,同时,受东路大鼓第三代演唱艺人朱文佐先生的影响,继续练习快书、大鼓。由于没有师傅具体指导,演唱时腔调、动作、手势、表情把握不准,于是拜东路大鼓一代宗师台五的关门弟子李英老先生为师,在师傅的指导下,技艺大进。现在不仅能演唱许多古段子,而且能说唱长篇大书《刘大人私访》,成为东路大鼓“清唱派”的唯一传人。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村里考于各类大学的学生三十多人,如今,他们奋战在祖国各地,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佼佼者——邓怀强,医学博士,现在留学加拿大。
(2023年3月初稿写于台家大村,2023年9月16日第一次修改。)
台见新简介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乡村记忆”专栏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点点赞”再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