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大秦以前没有城隍神
在春秋战国时代及更早时期,华夏大地尚无城隍的概念。彼时,由原始群居部落逐渐演变形成的国家,政体较为松散,实行诸侯分封制。
各路诸侯与大夫皆拥有世袭封地。只要统治者不犯下严重过错,便不会引发大的政治动荡,社会相对稳定。在他们的宗庙之中,仅需供奉祭祀其祖宗——即最初获得这片土地之人,也就是原始封地的保护神,便足以庇佑子孙臣民安然无忧。当时,并不具备产生众多神灵的土壤、氛围以及必要的可能性。
直至秦始皇嬴政以雷霆之势横扫六国,完成天下一统。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士农工商,莫非臣民” 。
彼时,君权被认为天授,至高无上。嬴政将国土权益收归国有,废除封建分封世袭制,推行郡县行政制,各级官员皆由国家统一委派、调配与任免,并实行政绩考核的优胜劣汰机制。
百姓生活的点滴,诸如米面瓦瓮的盈虚,以及对地方官员的评价,都直接关乎官员的仕途命运,自然成为各级官宦关注的要事。政通人和、风调雨顺,是农耕社会官民的共同期盼。而对于不可抗拒的潜在自然力,人们因陌生而生忌惮与恐惧,进而促成了民众的盲目崇拜。
于是,一场官民共同参与的 “造神运动” 大合唱就此拉开帷幕,城隍神也随之应运而生,并被纳入道教的统神体系之中。
城隍神成为主管水旱吉凶、天寿祸福、贫富丰欠、科举功名,以及惩恶扬善等诸多冥界事务的专职灵神,堪称无所不能,是一城一市的最高神灵。
城隍,乃冥界城市“执印信而掌权柄者”,其地位相当于阳界的一市之长。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