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土地
文/杜旭峰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久居他乡,总会感受到故乡的召唤和心灵的归宿。故乡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以及成长经历,逐渐被时间的脚步层层侵蚀。而那些连绵起伏的山峦、奔腾不息的小河、一览无余的田野;轰鸣的磨坊、滚动的石碾、矗立的老树;以及窝窝头、榆钱树、苦菜等,都将成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经过冬天休眠的自然万物逐渐苏醒,预示着新一年春耕播种又将到来。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耕田、犁地、除草、施肥、修整农具等农事活动也日渐频繁。村村落落,家家户户开始忙碌于犁地、翻土、施肥等农活之中,充满生机的农务生产即将在战天斗地的山野打响。
春风吹拂着院落里的枝条,充满生机的景象撬动着思绪。母亲踌躇着问道:“他爹,别人家已经开始犁地了,咱们也应该着手了,要不然会耽误春播的。”
“的确,我一直在考虑这件事。”抽着旱烟修理车围子的父亲回声道。
“这紧要关头,咱们的骡子不在了,真不知该怎么办?”
“农机只能用于耕平地,咱们家的土地分布不均,山地多而平地少。等别人犁完借用他们的骡子,会耽误一些时间。”
“确实如此,你觉得怎么做是好?”
“我们可以先自行人工犁那些小块且偏远的土地,而那些平整且集中的土地则可以借用农机或骡子来耕作。虽然这样会辛苦一些,动作也会慢一些,但至少不会耽误农时。”
“这样也行,不过是多费些力气罢了。”
“作为庄稼人,我们何惧辛劳?”
去年,家里新养的一匹小黑骡,是找人精心挑选的,它体型健壮、牙口年轻、性情温顺,易于调教。不幸的是,在饲养不到一年后因急性肠胃炎病逝,这让全家人感到无比伤心和惋惜。庄户人家,骡子很常见,它们动作敏捷、气力充足、性情温顺,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力。可惜,那匹小黑骡未能发挥其作用便离我们而去。木犁是古代和旧时农业生产中用于耕作的主要工具,主要依靠畜力牵引。木犁由犁铧、犁尖、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等部件构成,其下端装有用于翻土的铁制三角形工具,称为犁铧。木犁的后端有一个弯曲的木柄,供人手扶,以控制方向和平衡。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我跟随父母去犁地。那块地我们十分熟悉,惯称“高丛”。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我,对于农活并不擅长,只会辅助做一些镢头敲打土坷垃,耙子清理石头杂草的碎活儿。
在地头准备好木犁和绳套后,父亲示意母亲:“你来掌犁,我来拉犁,只要压稳扶正就行了。”
“好的!”
父亲将犁套套在右肩上,收紧绳圈准备出发。母亲用力压稳扶好犁托,从地头西面第一垄开始,自南向北犁地,往复循环。犁了两垄之后,尽管都很疲惫,但犁地的效果并不理想。父亲力气大,而母亲手劲小,无法压稳犁托,导致犁铧总是偏离预定轨迹,地垄也不平整,深浅不一,他们都有点不耐烦。
经过一番讨论和思考,母亲提议,“咱们换一下,我来拉犁,你来掌犁,试一试。”
父亲怀疑的说:“拉犁那么费劲,你能行吗?”我能感受到他的犹豫和无奈,主要出于拉犁费力辛苦。
“能行,试试看。”母亲坚定地说。
“咱说好,如果拉不动,不要勉强。”
“知道了!”
于是,母亲拉犁,父亲掌犁。我看到母亲左脚向前迈出一大步,双手紧握右肩上的绳套,身体向前倾斜了60度。她深一脚浅一脚地努力前行,父亲则紧随其后,掌着犁托,犁铧在地垄中整齐地翻出新土,效果显而易见。在一旁的我,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从南面过来,从北面过去,行动自如流畅。但这种场景让我震惊和感动,我不由自主地会联想起旧社会的农耕生产,心中充满了悲愤和失望。父亲一直劝母亲累了就休息,但母亲的坚韧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一垄接一垄地犁地,一刻也不曾停歇。看着犁过的土地和母亲气喘吁吁地喝水,他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而我的心灵却几乎崩溃。
那个下午,在父母几十年的农务生涯中,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瞬,谁也不会理会。但我却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我忘记了那年的地是如何犁完的,也无从探究。当时,我多么希望快点长大,早日分担父母的辛劳。谷雨过后,玉米播种了,接着是施肥、间苗、除草、喷药,一项项农活紧锣密鼓地展开。农闲时,父亲也会进城做些零工,而母亲则常常独自在家辛勤劳作。她总是满怀希望地生活,强打精神地工作,总是把家里的、地里的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次年正月,她却在一场意外中离去了。清明前夕,又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日午后,院子里的两囤玉米即将被收购。全家人齐上阵,接通脱粒机,拆开玉米囤,将玉米穗一锹锹装入机器中,玉米粒和玉米棒在迅速分离输出,看着色泽金黄、颗粒饱满的玉米粒堆积在地上,我们充满欢喜,装袋封口依次装车运走。那真是庄稼人盼望的好年景,算得上家庭务农史上少有的大丰收,但为此付出辛劳的母亲,却无法享受这份喜悦。
玉米收购后,院子空荡荡的,我们的思念更加深沉。满院子闲置的农具,如平车、木犁、锄头、朥、扇车、笆、扁担、垫肩、拉柯、铡草刀、缰绳等,总能唤起我们对劳作场景的回忆,那些经历总是给予我们动力和能量。面对日益削减的耕地和农机产品的广泛普及,这些农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就连农耕主力的骡子也被农用车和三轮摩托车所替代。然而,这些农具留给我们的是最亲切的感受和最温暖的故事。每年,父亲都会找铁匠、木匠修整农具,确保性能稳定。有些农机是邻里共用的,一年四季都演绎着一个个美丽而传奇的故事,故事中有你有我,还有滋养我们的土地和山水。回顾那一道道山峦和一片片土地,以及日新月异的新居和村景,还有那些占用耕地兴起的工厂和拓展的化工园区,谁曾记得那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伤痛。
这片土地终究是深邃而广博的,其慈爱与伟大堪比我们的母亲,它孕育并滋养着我们的历史与未来,生命之流不息,循环往复。如今,母亲亦成为土地的一部分,默默守护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其深邃与伟大依旧。
作者简介:
杜旭峰,山西昔阳人,中共党员,作品散见于部分文集和文学平台。《无声的世界》荣获从浦口出发——朱自清《背影》创作100周年父爱主题纪实散文征文“入围奖”。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