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联谊话当年 青葱岁月有你我
——淄博市中埠中学第一届师生联谊会侧记
刘上恭
61年前,一群十二三岁的青葱少年,从四面八方来到黑铁山下,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初中生活,他们一起学习,劳动,勤工俭学,彼此结下了深厚友谊。
———题记

2025年9月7日,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巍巍黑铁山下,一群分别57年的师生相聚在当地一家大酒店。忆当年,叙友情,扬风帆。特别是同学们见到了多年没见的向德凤老师,激动万分。不少同学是毕业后第一次相见,久别重逢,倍感亲切。
筹备组的侯衍武同学主持了联谊会。他热情洋溢的开场白,拉开了今天的序幕。
刘上恭同学代表筹备组致欢迎词。他首先提议:教师节即将来临,提前祝福敬爱的班主任向老师教师节日快乐。
他说,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当年向德凤、周凤銮、郭传仁、葛继文、李同庆老师的辛勤培养和教育,他们永远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老师。
我们学校当年坐落在中埠村的中央,附近是早年的王家大院和中埠小学。在那个大平房里,在清脆的铃声中,我们开始了初中阶段的学习。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上空。
冬日的课间操时间,我们十几个男生,穿过校园东南角一个窄窄的通道,来到一个荒废的园子里。大家靠在土墙上晒太阳,拥挤着取暖,你挤我,我挤你。突然,最前面一个同学抽身一闪,后面十几个同学摞在了一起,大家哈哈大笑。这样的游戏,他们反复上演,乐此不疲。上课铃声响了,还沉浸其中。
他说,我们曾经一起在铁山园艺场,参加勤工俭学劳动,顶烈日,流大汗,锄杂草,拔花生,摘菊花,即使头顶碰着香喷喷的大苹果,也无人随便摘一个,被园艺场工人称赞为“雷锋式的好少年”。中午,我们在那满是农药味的房间里,吃着自带的干粮和咸菜。
我们曾在铁山石子场抬过石子。大家都是两人抬一筐,劳动委员边道庚同学和另一个同学却一次抬两筐。边道庚在后面扶着扁担,就在他们起身的一刹那,他偷偷将绳子往自己身边拉了一截。这个细节,被我写到了《记一次劳动》的作文里,受到周风銮老师的表扬。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我们曾在黑铁山上,挑着刚刚离地的水桶,到山上植树造林。那时我个子矮,我的担杖钩子是缠了一圈才能挑水的。60年过去了,黑铁山的东面,已被郁郁葱葱的松柏林所覆盖。当年的荒山,成了金山银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知道这些高大的树木,还记得不记得当年为它们浇水的青春少年!
清明前后,桃花盛开。我们在铁山脚下,翻土浇水种地瓜。当披着晚霞归来的时候,我们唱起了“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歌声里,一天的劳累,烟消云散。
他说,班主任向老师和其他老师,都与我们一起参加了这些劳动。
郭老师、葛老师喜欢打篮球,他们常常和班里的几个男同学奔跑在操场上,跳跃,投篮,汗流浃背。如果谁投进一个好球,他们常说的一句歇后语是:头上长胳膊——高手!
边希钊同学的投篮几乎是百发百中。他立定,托球,瞄准,猛地一投,篮球在空中划出一条漂亮的弧线,稳稳地落入了篮球网。那个画面,至今仍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康子森、侯衍武、胡光明同学,是从临淄考来的高材生。虽然与我们不一区,但我们张店区的同学没有一个排外的,都是把他们当做客人。因为他们为人厚道,学习成绩优秀,是我们的榜样。
赵崇荣同学,酷爱文艺,多才多艺,影响了整个班级。他的笛子独奏,后来参加全省文艺表演,获得过一等奖。如今还到处演出,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当时,在他的影响下,好多同学都买了笛子。我也是滥竽充数的一个。
他说,大概是1964年的冬天,下了一夜大雪,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踩着咯吱咯吱的积雪来到学校,走到教室西墙外,我情不自禁地拿出短笛,吹起了《社员都是向阳花》。这稚嫩的笛声,打破了课堂上的宁静,我全然不知。当我推开教室门的一刹那,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连上课的老师也笑了。
那年的“六一”儿童节晚上,中埠小学(过去的王家大院)校院里,灯火辉煌,庆“六一”儿童节晚会正在进行。何晋法、李宪武、向庆、边希钊、刘上恭、张中杰等同学,演出了反映抗美援越的活报剧《抓舌头》,精彩叠出,掌声不断。
那年的全公社新年文艺汇演,我们班的节目是大合唱《英雄赞歌》。大家唱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文艺委员王秀玲同学的指挥有力有方。我们班的演出,在全公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一个个难忘的瞬间,一个个精彩的画面,大家仿佛又回到了青葱岁月和当年的校园。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留下什么,只要经历过,便是最大的美好。”
今天,我们回忆这些,就是在回忆美好!怀念友情。
那时虽然我们的校舍很简陋,但我们的老师很敬业,同学很努力;虽然我们的物质条件很贫穷,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很富足。
他说,“那场运动”开始以后,打乱了教学秩序,我们中断了学业。我们参加过破四旧,写过大字报,参加过大串联和建校劳动。十年浩劫,荒废了我们的青春岁月。好在后来,大家都积极努力,不断学习,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毕业后,有的参了军,有的成了农业专家、果树专家,有的进了工厂,有的当了教师,有的成了医生,有的成了企业家,有的当了干部,有的当了新闻记者。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特别令人骄傲自豪的是,边希钊同学从教41年,有30多年把青春才华献给了母校。孙树坤同学从教30多年,有20多年时间在母校工作。他们在母校的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赓续薪火。
他说,今天,当我们这些年逾古稀的老同学,与80多岁的向老师,都健康地欢聚在一起,畅叙友谊,我们的心情是多么高兴!
作家毕淑敏说过,“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们要让它有意义。”
假如我们今天不搞这个联谊会,这一天就平平淡淡地过去了。我们举办了这个联谊会,加深了感情,增强了友谊,今后我们就会经常想起它,就会想起这美好的一天,因为它充满了意义。
他说,2008年那次师生聚会,李宪武同学是筹备组的成员,为聚会默默做了大量工作。何晋法同学朗诵了饱蘸深情写下的一篇回忆散文。葛继厚同学毅然放弃到外地出差的大业务,参加联谊会。这些我们都不会忘记,因为它充满了意义。
仿佛就在昨天,我们还是一个个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小伙子,一个个天真烂漫,青春靓丽的小姑娘。一夜之间,都成了满面皱纹,满头银发的老头、老太太了。岁月无情,但我们的友谊,却日久弥新。
刘上恭说,希望今天在座的老师和同学,珍惜当下,保重身体,热爱生命,健康第一,好好地活着,活着就是胜利!
联谊会上,向德凤老师对第一届学生的成长高度评价,并对邀请她参加联谊会表示感谢。同学们畅所欲言,回忆了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他们表示,我们生活在这和平安宁的年代,一定要保重身体,热爱生活,幸福地度过晚年。李宪武即席写了一首顺口溜,表达了大家的心声:
师生已越古稀年,不同岗位作贡献。
六十一年弹指间,人逢盛世夕阳恋。
申永福、刘上恭等同学向老师赠送和互赠了书法作品。赵崇荣、王秀玲同学和赵崇荣的爱人,现场表演了精彩的山东吕剧。
与会者对侯衍武,申永福,边希钊等同学,为联谊会的默默奉献和辛勤付出,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参加这次联谊会的部分老师是:向德凤老师、王秀玲、张桂芳、申永福、康子森、石广义、杨公元、赵崇荣、尹道宾、侯衍武、向庆、何晋法、李宪武、葛继厚、边希钊、刘上恭同学。
聚会是短暂的,分别是难舍的。
青山在, 人未老。愿我们,常相聚。祝祖国,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