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吧!
【编者按:钟孝先是诸城市百尺河镇小仁和村人,近代革命先驱。他早年投身同盟会,为诸城独立奔走呼号,在枪林弹雨中播撒革命火种;中年潜心治学,以笔墨梳理党史脉络,留下 “独辟蹊径” 的学术回响;晚年隔海望乡,一句 “根在大陆,魂归故里”,道尽两岸同胞共通的家国情怀。2011 年遗骨归乡,终让这份跨越海峡的眷恋落地生根。请阅读台见新、钟强先生撰写的《魂牵梦绕,故里情深》一文,铭记一位革命者的赤诚。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两岸同胞共属炎黄的根脉,永远紧紧相连。撰写此文时,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采访了相关的知情人。】
魂牵梦绕,故里情深
——近代革命先驱钟孝先先生传略
台见新 钟强
1957年春天的一个下午,一位面容清瘦的老人站在祖国台岛的西海岸,举目西望,朦朦胧胧地望见金门岛和厦门,那是他十年来魂牵梦绕,朝思暮想的大陆故土啊!只见老人泪流满面,口里一个劲地喃喃着,“我根在大陆,要魂归故里!魂归故里啊!”
这位老人是谁?他就是钟孝先先生,一位近代伟大的革命先驱!
钟孝先,名承曾,字孝先,别号笑仙,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逝于1958年8月16日,诸城市百尺河镇小仁和村人。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本科毕业,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称中国国民党,成为国民党党员,近代革命先驱、社会活动家、学者。
钟孝先,祖籍杭州仁和县,明代其先人迁入山东益都,明末由益都钟家村迁来诸邑东北乡魏家庄定住,后来,族人靠经商发家,购得“凤凰庄”和“棘子园”两个小村庄,二合一组成新村,为了不忘祖籍杭州仁和县,因为县大村小,村名称为小仁和。
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祖父钟耿赤,字丹忱,举于乡,父亲钟宝琦,字景韩,中国同盟会会员,家道殷实,拥有土地100多亩(老亩,一亩相当于3.5市亩),钟家大院一处,房屋22间,是当地富裕人家。
孝先7岁入读私塾,13岁时去逄戈庄裕后堂刘宅深造(刘墉老家),19岁去济南城北进入刘冠三创办的杨家庄读中学,编入甲班,后来学校命名“山左公学”,自此接受了新思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8月,由刘冠三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同盟会会员。从此,孝先走上了革命道路,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大力宣传革命思想,努力发展同盟会会员,成为山东同盟会员中的骨干。
后来,当局封闭了山左公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孝先参入了青岛震旦公学的筹备工作。一年后震旦公学又被胶澳当局查封,孝先回到家乡与诸城吕子人、隋理堂、王凤煮等人秘密串联,积极筹划革命工作,期间曾经为来诸城进行革命串联的河北籍同盟会会员商震筹集路费,不惜变卖自己马匹,并以看家护院为名,招募人员30多人,购置枪支20余支,孝先任教练,天天进行军事操练,为了诸城独立积极积蓄力量,他家成为诸城东北乡革命活动的联络点。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山东同盟会积极策划独立工作,孝先随同山东同盟会盟主丁惟汾来到济南,积极活动,争取山东独立。11月13日山东宣布独立,不久,在袁世凯的干预之下,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取消了独立,大批革命党人被捕,革命党人纷纷离开济南,到全省各地组织活动。孝先随徐镜心来到烟台,成立了共和激进会,激进会命令孝先与邵麟勋在诸城一带招募队伍,他联合诸城城里王公爽等800余人,为攻打诸城做好了准备。
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三十日,孝先任诸城分府第一司令兼参谋,率领王公爽等800余人,配合王永庆司令率领的几百民军攻打诸城。孝先与臧文山、王心葵、臧少梅、刘庐隐、台正斋(台月西,字正斋)等人先进入城内策应,得到诸城商界、学界的积极响应,他们大造舆论,张贴标语,“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经过深入宣传发动,革命声势浩大,民众热情十分高涨。
2月3日深夜,革命军里应外合,一举攻克了诸城,宣布诸城独立。不久,反动知县吴埙与德国传教士顾思德相勾结,密电省垣张广建,张广建命令驻守沂州、潍县的清兵巡防营数百人,由西、北两路夹击诸城,由于民军准备不足,指挥不当,2月11日诸城陷落。吴埙复出,清兵疯狂屠杀革命党人,波及乡下。清兵百余人包围了小仁和村,捉拿孝先,孝先闻讯早已外出躲避,清兵大怒,逼迫家人交出孝先,否则格杀勿论,幸亏赋闲在家的外地知县钟鼎勋出面斡旋,清兵始撤。
民国四年(1915年)4月25日,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发起了讨袁运动,护国运动开始。时在日本的孙中山先生,在这年夏天即指令陈其美、居正、胡汉民、于右任分别筹组中华革命军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军。
1916年初,居正来到青岛组建中华革命东北军,总司令部设在青岛八幡町一所大楼里,孝先成为居正的得力助手,募集款项,筹备军械,为北伐做好了充分准备。后来,孝先又与吴大洲(时任革命东北军司令)一起率领队伍一路北伐。起初东北军只有二百多人,他们沿胶济铁路北上,沿途教师、学生、工人、农民积极响应,纷纷加入护国军,后来发展到三万多人。
东北军攻打周村前,孝先亲自安排当地同盟会会员18人秘密潜入周村学界、商界、军界等进行策反工作。当东北军开始攻打周村时,内外呼应,很快就占领了周村。然后在周村设立山东护国军政府,为了革命宣传需要,他们办报刊,沿用孙中山在东京《民报》为刊物名称,孝先任主编,宣传“民主、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
二次护国运动胜利之后,民国六年(1917年)孝先出任察哈尔省财政厅厅长,后来任山东省教育厅秘书。
民国十四年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孝先痛恨官场黑暗,政治腐败 ,于12月回到诸城小仁和,毅然脱离政界,从此专门研究学问。
这期间孝先曾经在诸城国立中学等任国文教员。民国十七年(1928年)秋天受私立青岛大学邀请,负责筹建私立青岛大学图书馆,任图书馆馆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1月任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处编纂委员、审查委员。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孝先任国史馆秘书长。期间编纂了《中国国民党党史稿》一书,此书记载了辛亥革命时期各地同盟会、民军英勇奋斗的事迹,为研究辛亥革命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史料。同时他还撰写了 《中国国民党灭亡之根源》一书,可惜书稿已遗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于孝先埋头书斋,受国民党宣传,对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理解的甚少,又加上建国前进行的土地运动和复查斗争中,发生了极“左”错误,小仁和村农救会受极“左”思潮影响,乱批乱斗,不仅没收了孝先家的土地财产,家人被扫地出门,而且枪杀了孝先在家当小学教员的妻子孟宪先,他一时彷徨迷茫,惆怅之际带上孙子钟山 ,去了海峡对岸台岛。
驻台期间,孝先念念不忘大陆故里,朝思暮想盼回归,期盼海峡两岸早日和平统一,每天都对着大陆方向,深情地遥望,以至于泪眼婆娑。他谆谆告诫家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血浓于水,根在大陆,活着不能回大陆,死后定要魂归故里”。
1958年8月16日下午5时35分,孝先突发中风,病逝于台中市省立台中医院。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委员会成立了“钟孝先先生治丧委员会”,为他召开了追悼会,对孝先的一生进行了高度评价,并载入《革命人物志》(第十一集)。
2011年,由居住台岛的钟孝先的侄女钟方默、曾孙钟祖明商量决定,诸城市民政局同意,经过报请诸城市委、政府批准,将孝先之墓迁入诸城城南莲花山公墓,实现了先生的魂归故里的夙愿。孝先的孙子钟斌、孙女钟岚及女婿、曾孙钟祖明、钟婉瑜及女婿等九人,以及诸城市民政局工作人员等多人,前来参加了迁墓仪式。
孝先晚年潜心研究学问,一生著述颇丰。先后著有《道德经考论》、《经学分类之详解》二书,受到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高度称赞,“独辟蹊径,吾侪难与比肩”。还组织编辑了《中国国民党山东革命史稿》(1905——1921)、《山东革命党史稿附录》《中国国民党党史》(初稿)等。同时还撰写了个人回忆录《鸿雪回忆录》以及大量的诗文手稿,现存于侨居加拿大其孙女钟岚处。
(2021年1月25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参考资料主要有:《钟氏家谱》“钟孝先回忆录”、《革命人物志》第十一集、《山东文史资料》《中共诸城地方史》《诸城文史资料》等。)
作者之一台见新简介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本专栏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点点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