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文化团体共赴连平捐书助学 以文化下乡实践绘就
乡村振兴与“百千万工程”新图景
文/肖金
2025年9月5日,由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东散文诗学会、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东方美学网联合主办,世界华人文化交流研究会、广州市天河区作家协会、广州市白云区作家协会、广州市越秀区作家协会、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顺德区书法家协会、顺德区美术家协会、顺德区诗词楹联学会、连平县作家协会等近30家文化团体协同参与的广东文化下乡公益行动暨《唐古拉山与沱沱河》诗集首发仪式,在连平县连平中学圆满落幕。此次活动以“文化赋能 百会助百镇 多力并举推进‘百千万工程’”为核心,汇聚省内30家文化单位力量,为连平山区学校送去优质文化资源,既是文化团体践行社会责任的集体行动,更是以文化力量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服务“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一、文化同心:聚沙成塔筑就公益合力
作为此次活动的发起与参与主体,广东省内多家文化团体自筹备阶段便深度联动,以“补山区文化短板、润学子心灵成长”为目标,共同推进公益落地:
-主办单位牵头统筹: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发挥侨界文化资源优势,牵头联络省内文学类团体;广东散文诗学会、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聚焦“文学赋能”,筛选近五千册涵盖经典散文、传记文学、本土作家作品的图书,为山区学子搭建“文学+艺术”的双重文化滋养平台。
-协办单位协同发力:世界华人文化交流研究会从全球华人文化视角出发,捐赠多套展现中外文化交融的读物;广州市天河区、白云区、越秀区、增城区作家协会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整理本土作家创作的岭南文化主题书籍,帮助连平学子了解家乡文化脉络;顺德区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则带来书画作品与诗词集,让传统艺术走进山区校园;连平县作家协会作为本土文化团体,全程参与活动对接,协助文化资源精准落地。 “文化的力量在于传递,而公益的价值在于同心。”作为本次捐书活动的发起人,吴耿誉如此表示,此次近30家文化团体联合行动,打破了单一团体的资源局限,形成“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公益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集体行动,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下沉到山区,为‘百千万工程’中的文化振兴注入鲜活力量。”
二、情系教育:文化资源点亮山区学子成长路
活动现场,文化团体代表与广州市连平商会、连平县相关单位一道,完成了图书图画捐赠仪式,为连平县连平中学、忠信中学、隆街中学、高莞中学4所学校送去涵盖文学、科学、艺术、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文化物资,有效填补了山区学校阅读资源与艺术教育资源的缺口。 在交流环节,各文化团体代表结合自身领域,为连平教育发展与学子成长建言献策。广州市天河区作家协会主席胡硕堂则建议联动开展“校园小记者”与“少年作家培养计划”,组织媒体与作家资源,帮助山区学子提升文字表达能力,用笔墨书写家乡变化。 “这批文化物资不仅是书籍与图画,更是打开世界的‘窗口’与滋养梦想的‘土壤’。”连平县教育局局长李航华在接收捐赠时动情表示,文化团体的公益行动,让山区学子能平等接触优质文化资源,“这对推进连平教育均衡发展、落实‘百千万工程’教育赋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三、诗忆乡土:《唐古拉山与沱沱河》首发传递文化情怀
此次活动同步举行《唐古拉山与沱沱河》诗集首发仪式,该书作者作为广东文化界人士,选择在连平首发新书,既是对连平乡土情怀的致敬,也是文化团体“扎根大地、服务人民”创作理念的体现。 连平县作家协会主席曾咏梅在分享中表示,吴耕渔《唐古拉山与沱沱河》诗集虽以远方山河为主题,但字里行间蕴含的“热爱与坚守”,与连平学子成长所需的精神力量高度契合,“选择在连平首发,既是让山区学子感受文学之美,也是鼓励他们从书中汲取勇气,未来无论走向何方,都能坚守家乡情怀与人生理想。” 文化团体代表在首发仪式上共同倡议,未来将持续关注连平山区文化教育需求,通过“作家进校园”“图书续捐”等形式,建立文化助学长效机制,“我们希望让文化下乡不止于‘一次活动’,而是成为‘长期陪伴’,让山区学子在文化滋养中成长,成为家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未来力量。”
四、赋能振兴:文化公益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持久动力
此次文化下乡公益行动,是广东文化团体响应“百会助百镇”号召、服务“百千万工程”的具体实践。各文化团体代表一致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而文化是滋养“人”的精神根基,“文化下乡不是简单的‘送资源’,而是要通过文化赋能,激发山区自身的文化活力与发展动力。” 活动中,连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戴妮娜对文化团体的公益行动表示感谢:“广东文化团体以文化为纽带,将优质资源与专业力量带到连平,既助力了山区教育发展,也为连平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未来,参与此次活动的文化团体将进一步深化合作,计划围绕“岭南文化传承”“乡村题材创作”“山区文化人才培养”三大方向,开展系列公益行动:一方面,持续为连平及周边山区县输送文化资源;另一方面,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采风,创作反映乡村振兴实践的文学、艺术作品,以文化传播助力乡村品牌建设,真正实现“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以公益服务‘百千万工程’”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