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秋风里/回眸
中央大街面包石的微光与天安门阅兵的轰鸣,在八十载时光的两端共鸣,我与这座城市一同沉浸在纪念的秋风里。
清晨的哈尔滨,已有几分秋意。微风拂过松花江面,携着清凉水汽掠过中央大街,轻抚那些已屹立百年的欧式建筑檐角。我踩着面包石铺就的街道,脚下光洁的方石历经风雨,依旧坚实如初,仿佛每一块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
哈尔滨的秋天总带着一种特殊的况味。这座被誉为“东方莫斯科”的城市,此刻正沐浴在金色的晨曦中。圣·索菲亚大教堂绿色的穹顶指向湛蓝的天空,如同一枚历史的印章,盖在这座城市的中心。
走到一家俄式餐厅门口,老板已将电视搬到室外,屏幕上正直播着北京阅兵的盛况。不少人驻足观看,形成了一种临时性的共同体。
“纪念大会于9月3日上午9点开始”,有人低声说着。但当国旗升起,所有人都安静了。
屏幕上,徒步方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主要从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单位以及抗日根据地所在省份的民兵抽组”。他们步伐整齐,目光坚毅。
装备方队浩浩荡荡驶来,“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涵盖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这些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展示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成果。
空中梯队呼啸而过,“基本覆盖了解放军现役主战机型,其中不少装备是首次公开亮相”。围观人群中发出阵阵惊叹。
电视直播画面切换到了老兵方阵。那些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坚毅的眼神,让我想起了这座城市曾经经历的岁月。
哈尔滨,这座东北重镇,见证了太多的历史变迁。1932年,哈尔滨沦陷,成为全国最早被日军占领的大城市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4年浴血奋战,超3500万军民伤亡”,屏幕上打出这行字时,围观人群中一片寂静。
夜幕降临,我再次来到中央大街。灯光亮起,整个街道灯火辉煌,流光溢彩。马迭尔宾馆门前,人们依然排着长队购买那著名的冰棍,仿佛一切如常。
站在松花江畔,秋风拂面,带来些许凉意。这座城市见证了太多的历史变迁,从中东铁路的建设,到抗日战争的烽火;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到改革开放的发展。
哈尔滨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夜深了,我慢慢往回走。街边的电视还在播放着白天的阅兵回放。一群年轻人静静地站着观看,没有人说话,只有屏幕上传来的铿锵脚步声回荡在夜空中。
这脚步声,是告慰,是承诺,更是迈向未来的号角。
回到住处,我打开窗户,让秋风吹进房间。远处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灯光映照下格外美丽,宛如一座梦幻般的宫殿。
这座城市睡了,却又醒着。睡去的是白日的喧嚣,醒来的是历史的记忆。
醉在秋风里,醉在历史中,醉在对和平的珍爱和对未来的期盼里。
授权首发作者简介:网名:回眸。哈尔滨市双城区文联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双城区人,双城区(古堡)文学社社员,有多篇(首)诗词在《乡土艺苑》《职工诗词》发表!曾获双城区首届诗词大赛现代诗一等奖!虚心学习,勤奋努力,酷爱文学创作,特别是诗词写作。近期在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文化范儿》《都市头条》有诗词发表。拜能者为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