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辛《水调歌头·山河论》:
——解构神话,重审自然与文明的对话
一、词作背景与争议缘起
这首词由李含辛创作,题记中提到的厦门大学副教授雷艳红女士的争议言论构成了词作的现实背景。雷艳红因提出"江山自古以来就在那摆着,不需要谁来打"的观点而引发广泛讨论。她质疑了"父辈打下的江山"这一传统说法,认为长江、黄河、昆仑山与泰山等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恩赐,而非某代人努力的结果。这一观点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她揭示了自然与人为的界限,反对者则认为她否定了先辈的奋斗价值。
词作《水调歌头·山河论》正是对这一争议的文学回应。李含辛通过词的形式,以文学化的语言探讨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词中"鸿蒙初判后,谁见斧斤痕?"的开篇即呼应了雷艳红的观点,质疑自然景观是否真如"父辈打下的江山"所说,是人力所为。
二、自然意象的象征意义
词中运用了多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自然意象,这些意象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昆仑山:在词中"昆仑雪冷"一句,昆仑山被描绘为高寒肃穆的形象。在中华文化中,昆仑山被视为"万山之宗"和"龙脉之祖",是神话传说中众神的居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词中昆仑山的意象象征着永恒的自然力量,与短暂的人类历史形成对比。
黄河:"黄河九转自乾坤"一句展现了黄河的壮阔。黄河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干和核心,黄河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和恢弘象征。词中黄河的意象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根脉,其"自乾坤"的属性强调其自然本质。
泰山:"岱岳擎天不语"中的泰山(岱岳)在中国文化中是崇高、稳重的象征。词中泰山"不语"的形象,暗示自然本身的沉默与永恒,不参与人类的是非争论。
这些自然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超越人类历史的宏大背景,与词中批判的"父辈功业"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造化本无垠"的主题思想。
三、词作的思想内涵与批判视角
词作的核心思想是对"父辈打下的江山"这一传统说法的批判性反思:
自然与人为的界限:词作通过"鸿蒙初判后,谁见斧斤痕?"等句,明确区分了自然造化与人类功业。长江、黄河等自然景观的存在远早于人类文明,将其归功于特定"父辈"的说法在词作者看来是不准确的。
历史观的反思:下阕"雷舌利,冰心澈,破迷云"等句,表现了词作者希望以理性态度破除迷思的决心。"笑他蝼蚁,妄称血脉占江滨"则批判了将自然景观据为己有的狭隘历史观。
动态的自然观:词末"且看东流处,昼夜走龙鳞"以黄河东流的永恒景象,暗示自然本身的动态变化远非人类功业所能比拟。这种自然观既承认人类历史的价值,又将其置于更宏大的自然时空背景中。
四、艺术特色与李含辛的词作风格
这首词体现了李含辛一贯的词作风格:
批判性与现实关怀:李含辛的作品常具有社会批判性,语言幽默犀利而平易近人。本词对传统历史观的批判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意象的巧妙运用:词中自然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深刻理解。昆仑、黄河、泰山等意象的并置,构建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宏大画面。
语言的节奏感:作为《水调歌头》词牌,本词严格遵守了格律要求,上下阕的平仄转换与情感起伏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驾驭传统形式的能力。
思想与艺术的平衡:词作既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又保持了文学的美感。如"星斗垂芒如炬,万古证鸿钧"等句,将抽象哲理具象化为生动的画面。
五、词作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语境下,这首词引发了关于历史叙事、自然认知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历史叙事的多元性:词作提醒我们,对"江山"的认知可以有自然与人文双重维度,二者并非完全对立。
生态意识的觉醒:词中强调自然本身的"造化"属性,与当代生态保护理念有相通之处。
文化自信的根基:词作并未否定人类历史的价值,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自然历史背景中,这种视角有助于建立更坚实的文化自信。
总之,《水调歌头·山河论》是一首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现代词作。它通过对传统说法的批判性反思,提出了关于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独到见解,展现了李含辛作为词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
附录
水调歌头·英雄山河论
填词/李含辛
题记
厦门大学副教授雷艳红女士,因一句极具争议性的话语登上了话题榜单。她本职从事教育,并非因课堂教学而知名,却意外因一番发言在社交平台广为流传。
许多人总喜欢以“父辈打下的江山”自嘲当下,仿佛这句陈词滥调已成为释怀现实的安慰剂。雷女士却对此提出了鲜明的反对。她坦率直言:“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她提到,自远古盘古开天地以来,诸如长江、黄河、昆仑山与泰山,这些壮丽的自然造化早已存在人间,它们的诞生并非某代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大自然本身的恩赐。
鸿蒙初判后,谁见斧斤痕?
昆仑雪冷,黄河九转自乾坤。
岱岳擎天不语,星斗垂芒如炬,万古证鸿钧。
休道父功业,造化本无垠。
雷舌利,冰心澈,破迷云。
笑他蝼蚁,妄称血脉占江滨。
潮汐不关鞭策,日月何曾私授?沧海尚移尘。
且看东流处,昼夜走龙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