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体新诗】
中元节叹
作者/江帆
中元节到祭亡人
对天长叹泪湿巾
父母西去游仙境
只剩孤冢黄土坟
望空叩
灵币焚
难报抚育恩
子欲养
无双亲
愧悔心里存
劝君生前多尽孝
莫要事后留遗恨
2025中元夜
![]()
![]()
![]()
赏析文本
《中元节叹》:生死之间的孝道叩问
作者江帆以传统中元节为背景,用仿古体新诗的形式,抒发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永恒遗憾。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场景化的描写与直白的抒情,将传统孝道主题赋予现代生命的温度。
一、意象与情感的层递
首联“中元节到祭亡人/对天长叹泪湿巾”以节日祭奠开篇,奠定哀伤基调。“泪湿巾”的细节具象化悲痛,与“孤冢黄土坟”的荒凉意象形成呼应。中间三联通过“望空叩”“灵币焚”等动作描写,强化祭祀仪式的虔诚,而“难报抚育恩”直击核心矛盾——生者无法偿还的养育之恩。末联“劝君生前多尽孝”转为劝诫,以“遗恨”二字收束,警示意义深远。
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诗人巧妙融合古典诗词的韵律(如“巾”“坟”“恩”“恨”押韵)与现代白话的直抒胸臆。“子欲养/无双亲”化用《论语》典故,却以短促句式呈现,突出现代人面对死亡时的无力感。2025年的落款赋予诗歌时代性,暗示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亲情与孝道仍是亘古命题。
三、文化反思的普世价值
诗中“愧悔心里存”的自我剖白,揭示了中国式亲情中常见的“补偿性愧疚”。而“莫要事后留遗恨”的呼吁,不仅是对个人的劝诫,更是对快节奏社会中亲情疏离现象的反思。中元节的祭祀传统在此成为情感载体,连接生死两界的对话,唤醒人们对“及时尽孝”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