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线穿梭处 铁骨铸国魂
———电影《夺冠》观后感
作者: 胡涛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清远)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是一部由陈可辛执导,张冀编剧,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以及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领衔主演的体育剧情片。影片于2020年9月2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不仅重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的辉煌历程,更深刻地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影片以中国女排1981 - 2016年的奋斗历程为线索,巧妙运用电影语言,在时代语境、视听表达、人物塑造与精神层面等维度展开深度探索,叩击着观众的心灵,也引发了对集体记忆、个体价值与时代精神的深刻思考。
在时代语境的层面,《夺冠》构建起独特的集体叙事解构。影片采用“记忆切片”式的非线性结构,将2008年北京奥运与2016年里约奥运双线并置,搭建起三代女排精神对话的场域。这种时空折叠的蒙太奇手法,打破了线性叙事的固有模式,让集体记忆在不同时空的碰撞中得以 重构。当2008年郎平以美国队教练身份与中国队对抗时,手持摄影带来的晃动画面,配合冷暖色调的强烈对冲,生动隐喻着全球化浪潮下传统体育精神所面临的异化与重塑。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训练馆与2016年里约赛场时,通过截然不同的空间修辞形成强烈互文。低角度广角镜头下,80年代训练馆里,天花板的压迫感被放大,铁质器械冷调的高光与潮湿水汽,营造出如蒸汽朋克般的视觉监狱,传递出那个时代集体训练的艰苦与压抑;而在里约赛场,无人机航拍带来的开放性景别,配合高速剪辑与杜比全景声效,将赛场塑造成数字时代的竞技神殿,凸显出新时代的开放与活力。
视听语言的运用是《夺冠》的一大亮点。导演通过创造性地使用运动镜头,构建起独特的影像语法。排球特写的微距摄影精准捕捉球体变形时的流体动力学轨迹,搭配杜比全景声的环绕音效,将排球的物理碰撞升华为震撼人心的精神震颤。2016年奥运决赛的长镜头更是惊艳,2分17秒内镜头连续运动360度,斯坦尼康稳定器带来的动态失衡感,具象地展现出“女排精神”在困境中的挣扎与重生。而机械时钟与智能计时设备在影片中的呈现,也暗含深意。吴刚饰演的教练手持的机械秒表,在微距镜头下,齿轮咬合过程被放大,秒针跳动声强化为心跳频率,将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主义编码为精密冰冷的工业节奏;与之相对,新世纪段落中Apple Watch智能计时界面以柔光滤镜呈现,生物识别数据流的浮动,隐喻着个体生命价值在技术理性中的重新确认。导演还运用了同样精妙绝伦的声音设计。在80年代训练馆里,工业风扇轰鸣声混入《黄河大合唱》弦乐残响,构建起国家机器的听觉图腾;里约赛场中,经卷积混响处理的巴西观众嘘声,形成民主化时代的“众声喧哗”景观。而郎平与美国队签约时长达23秒的静音处理,仅保留呼吸声频响曲线,这种主动消解对白的方式,是对“金牌至上”叙事的语言学反抗。
色彩在影片中发挥着重要的叙事隐喻功能。1980年代以青灰为主色调,通过减色法模拟老式胶片褪色效果,仿佛在暗示那段被岁月遮蔽的历史真实;而2016年的场景则运用高饱和度的互补色碰撞,借助数字中间片技术强化视觉冲击,彰显新时代的活力与多元。全片贯穿的“光影博弈”同样耐人寻味:训练馆顶棚的网格状天窗将运动员切割成标本式构图,象征着传统权力话语的规训;里约奥运馆的智能灯光系统以流动光波解构这一话语,预示着新时代的变革。同时在《夺冠》中,色彩构成了隐秘的历史注脚。1980年代以铁锈红为主调,3200K的实验室级色温模拟日光灯管老化显色,墙面标语的潘通5493C色号还原宣传画褪色质感,红色既是革命底色,也暗示肉体在机械重复中的氧化;21世纪的荧光银主调,通过数字中间片处理增加高光,塑造科技冷感,运动员面部特写叠加柔光效果,银色象征着个体从集体锈斑中剥离后的本体论价值。
《夺冠》在人物塑造上极为成功,采用群像式的叙事方法,让每一位女排队员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巩俐饰演的郎平,以其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表演功底,将郎平这一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无论是作为球员时的铁榔头形象,还是作为教练时的睿智与坚定,巩俐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她的表演不仅让观众看到了郎平个人的成长与蜕变,更让观众感受到了女排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同样出彩。朱婷饰演的青年朱婷,从一个初入国家队略显自卑的农村女孩,在郎平教练的悉心指导和队友们的鼓励下,逐渐成长为世界顶级主攻手。她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同时也展现了她对排球的热爱和执着。运动员惠若琪饰演的青年惠若琪,则以其精湛的球技和队长的责任感,在关键时刻带领队友们克服困难。这些群像人物共同构成了中国女排这个团结奋进的集体,让观众看到了团队的力量与女排精神的伟大。
在精神层面,《夺冠》重现和探讨了“女排精神”的时代意义。影片以三代女排的奋斗历程为主线,串联起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历史,展现了女排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与演变。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背负着民族的期望,在艰苦的训练条件下顽强拼搏,她们的每一次胜利都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士气,女排精神成为那个时代国人奋起直追、振兴中华的精神象征。队员们在简陋的场馆里摸爬滚打,用汗水和血水诠释着对冠军的渴望和对国家荣誉的捍卫。进入新时代,女排面临新的挑战和困境。世界排球技术飞速发展,中国女排不再占据绝对优势。郎平回国执教,带来先进理念和战术体系,同时也致力于引导队员们重新理解女排精神。新一代女排队员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在郎平和陈忠和的启发下,她们逐渐领悟到女排精神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更是为了团队荣誉和国家尊严。这一转变体现了女排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升华。此时的女排精神包含了对竞技体育本身的享受、国家荣誉的守护以及个人自我实现等多重内涵。
通过对电影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女排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女排在国际赛场上的卓越表现,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成为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对社会发展也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激励着人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拼搏,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女排精神也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推动了全民健身事业的进步。
在片尾字幕升起的瞬间,《夺冠》早已超越体育竞技片的类型边界,成为一面映照时代精神的棱镜。陈可辛用影像的手术刀精准剖开集体记忆的褶皱,在胶片与数字的碰撞、个体与集体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完成了对女排精神的当代转译。当银幕上的排球划出抛物线,那不仅是竞技场上的轨迹,更是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自我突破的精神弧光。这部作品以电影语言的创新为媒,让女排精神不再是凝固的历史符号,而是化作流动的时代注脚,提醒着每个观众:真正的冠军奖杯,永远镌刻在永不言弃的拼搏之路与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中。(指导老师: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