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常听人聊“100年繁华看上海,40年繁华看深圳”,可在山东,藏着一座更有故事的县城——它靠一条京杭大运河,足足火了500多年,巅峰时的热闹劲儿,一点不输现在的一线大城市。更厉害的是,当年的上海、天津,都被人喊“小临清” ,你说它当年得多牛?
这座城,就是山东聊城的临清。现在提起临清,可能有人会说“知道,那的羊汤好喝”“听说有不少老胡同”,可搁在明清那会儿,它可是全国数得着的“财富中心”,民间都传着“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的说法——意思是论热闹,临清能把北京、南京比下去,论富裕,在山东那是妥妥的第一名。临清到底凭啥这么牛?故事,得从那条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说起。
京杭大运河,这可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大动脉”,而临清,就处在这条动脉的关键节点上,“地居神京之臂,势扼九省之喉”,位置险要,得天独厚。明朝那会儿,大运河流经临清,让这儿成了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北方的棉花、皮毛、粮食,都在临清汇聚、交易,小小的县城,成了全国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商业一发达,人就像潮水一样涌进来。据记载,明朝时临清常住人口有100多万,流动人口更是不计其数。走在临清的大街上,到处是南腔北调,有本地的商人,有南方来的行商,还有北方来的马帮,热闹非凡。城里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光各类作坊、店铺就有上千家,什么布店、粮店、杂货店,应有尽有。每天天还没亮,城门一开,商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一直到深夜,城里还是灯火通明,热闹得如同白昼。
临清的繁荣,还体现在它的税收上。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在临清设立了专门督理漕运税收的机关——户部榷税分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临清钞关”。这可是当时全国八大钞关中最重要的一个,税收额常年稳居榜首。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一年的税收就高达83000多两白银,占全国税收的很大一部分,可见临清商业之繁荣。
除了商业,临清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纺织、制砖、酿造、竹器加工……上百种产业在这里生根发芽。尤其是纺织业,临清是北方最大的纺织品交易中心,布匹年销售量至少在百万匹以上,生产的哈达质量上乘,能和杭州的丝绸媲美,光织哈达的工匠就有5000多人。临清还是全国最大的贡砖烧制中心,每年都要为京城皇家宫阙陵寝的修建烧制百万块贡砖,这些贡砖“击之声若钢铁,不碱不蚀,断之无孔”,质量极高。
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也让临清成了文化的汇聚地。全国各地的人来到这里,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习俗,江南的婉约、山西的豪爽、燕赵的质朴、京津的大气,都在临清交融碰撞。如今,漫步在临清的老街上,还能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冀家大院、汪家大院、朱家大院,这些明清时期的建筑,古朴凝重,雕梁画栋,诉说着当年的辉煌。《水浒传》《老残游记》等文学名著中,也有不少关于临清的描写,可见临清在当时的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方式兴起,大运河的航运地位逐渐下降,临清也慢慢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曾经繁华的码头,如今只剩下几座破旧的石碑;热闹的商业街,也变得冷冷清清。但临清的历史和文化,却像大运河的水一样,源远流长。
中华英才王同学说,临清正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让这座古老的城市重新焕发生机。当你漫步在临清的古街古巷,品尝着地道的羊汤,感受着那份宁静与古朴,或许还能从那些斑驳的墙壁、古老的建筑中,窥见它曾经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