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悉说城隍
“城隍”一词,在《说文解字》中有载:“城,盛民也,从土成。”其中,“城”指城墙,“隍”指壕沟。所谓城隍,乃是为抵御外敌攻击而修筑的高大坚固的城墙,以及挖掘的深邃宽阔的壕沟。高墙环绕称作城,壕沟注水则为池,城与池作为保障城市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设施,即容纳百姓的城池,进而引申为护佑城市平安的“保护神”。从壕沟到城隍,再到保护神,逐渐演绎成为一城的主宰。
经中华传统道教文化的神话演变,城隍被收为正神,成为冥界城市的地方官员,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其权限从守护城池、维护治安,扩展至护国安邦、调节风雨、管理亡魂诸事。通常,只有对一方民众有功劳的显烈忠臣、有卓越贡献的英雄模范,或至仁至孝的平民百姓之英灵,经地方百姓举荐,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才有资格担任此地的城隍。
一、远古先民的自然崇拜
在远古时代,原始的火耕刀种依赖着皇天恩赐的农耕经济模式,在强大且变幻莫测的自然力量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渺小,人们对此无可奈何。一种源于本能、自然而然产生的忌惮与恐惧心理,促使民众常常将希望寄托于对图腾、祖先以及自然神灵的崇拜之上。
在人们的认知里,那些与人类生活、生产紧密相连的事物,仿佛皆由神灵在幕后无形掌控。唯有借助符合特定规格程序的祭祀方式,方可祈求自然之力与先贤的恩泽庇佑。在“万物有灵”以及“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专门负责与天界神灵沟通的专职人员,连同成套的拜谒祭祀仪式便顺势诞生。
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内心深处极度渴望拥有一种能够支配,乃至驾驭自然的能力,或是魔力、神力,以此庇佑人类。顺天应道、循序渐进,此乃科学之道;而蒙昧无知、幻想成真,则为迷信之举。

随着人们认知的逐步积累,原始的科研精华与信仰崇拜得以形成并不断完善,不仅丰富了自然科学知识,也充实了中华诸神体系。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指向俗神信仰。其典型特征在于,对传统信仰与宗教信仰中的神灵展开反复筛选、淘汰与组合,进而融合构建出一个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各有稳定秩序的神灵信仰体系。这一现象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社会世俗信仰的多元特性。
由此可见,中国民间信仰呈现出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征。民间信仰所涉及的神灵群体,表面上看似缺乏明确体系,然而,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存在本质性的矛盾与冲突。
这一现象,既体现了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又彰显出民间信仰中和平共处的 “尚和” 文化精神特质。兼容并蓄、相互借鉴、相辅相成、美美与共,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广大民间信仰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
不难看出,华夏古文明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认知层面的进步,以及崇尚自然与盲目迷信的融合体。其中,城隍神便是中国原始信仰以及对自然界神灵祭祀的典型范例之一。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