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诸城东北乡的龙泉村与赵家营,藏着一部浸润着时光的乡土志。从泉水得名的村落渊源,到郑、魏姓等家族的迁徙繁衍;从乐善好施的乡贤美德,到 “阴人赶集” 的民间趣谈,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人物的时代印记,字里行间皆是地域的根脉。这不仅是对村庄过往的梳理,更是对乡土文化的珍视与回望。请阅读欣赏台见新乡村记忆“村庄概要”之七《大美龙泉》。】

(附赵家营)
台见新
诸城东北乡有座九龙山,俗称九龙埠。山之阳,由东往西依次有三个村庄,分别称呼东龙泉、小龙泉、西龙泉,共700余户人家,2300左右口人。
这里是诸城的东北端,北依九龙山,南临诸城东北大平原,东与胶州天台寺村相畔,九龙河从村西流过,山清水秀,土地肥沃。
东龙泉村名的起源源自村后的一口清泉,泉水一年四季流淌不断,水清而干冽,供全村饮用,又因为一条小河从村东流过,故起名龙泉村,寓意东有龙河,后有龙泉之意。
最早这里居住的是周姓、单姓人家,明嘉靖元年,(1522年)郑氏由五莲长城岭迁来,称为“厅房”郑,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单氏因从此地迁移高密,“厅房”郑收购了单氏地产,成为了拥有十顷土地的大户人家。“厅房”最后一位掌门人是郑运栾,其祖父、父亲都是廪贡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家境十分富有,成为诸城东北乡富裕大户,他家的土地主要集中在本地和西边的郑庄。
郑运栾,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十分同情穷人,不仅对生活有困难的穷苦百姓给以粮食接济,而且遇到旱涝洪灾,因为歉收交不起租子的人家,都全部给予免除,因而,百姓称他“大善人”。清朝后期,滕家庄又迁来一支郑姓,因为都姓郑,亲如一家,两支郑姓和睦相处,人丁兴旺。
西龙泉,因明初崔姓自高密城西崔家庄迁来,原称南崔家庄,后来族人多外迁。孙姓于康熙元年(1662年)迁来,成为村中大户。当时,崔氏占有大量土地,他们为了贫穷人家死后有个葬身之地,就施舍出了百亩田地,当做公墓,俗称“舍墓田”,供远近穷人前来殡葬,由于坟多墓地很大,人们就说成了这里是阴间的大集镇,于是阴人赶集交易的故事就多起来了,因此,人们就戏虐地称这里是“崔家集”。
据乾隆五十一年续修的《孙氏族谱》记曰:“其二世祖胶南东泉岭人,康熙元年携子四人,前来南崔家庄。继崔氏之后成为村中大家族。因为村后西为响埠岭(地下经常发出空响而名),有流沙井。明万历《诸城县志》“奇异篇”记曰:“流沙,在市苗乡龙泉社,井不甚深而源泉涌出,察见井底细沙如滩流之急”。东为百龙山(九龙山往南延伸部分),便改村名为‘岭前’。又因为九龙河从村西流过,‘岭前’因谐音叫成了‘清泉’,再加上西河,就叫成了‘西清泉’。后来,因东边村名‘东龙泉’,就定村名为‘西龙泉’”。
小龙泉,位于东西龙泉中间,原名小庄,据乾隆二十四年(1694年)《魏氏家谱》记曰:“魏氏六世蓝田公,大清十四年(1602年)先迁陈家屯,后至十三世之华公、之进公寄居东龙泉‘厅房家’,厅房家赠送土地一块,迁入定住,名曰‘小庄’”。由此可知,清朝中期,魏姓从诸城城后陈家屯前来给厅房郑氏看林子,后来又有其他姓氏迁来,该村一直隶属东龙泉。1958年成为东龙泉一个生产小队,1962年改大队核算为以生产小队为核算单位,与北面赵家茔,组成一个行政村,始称“小龙泉”。
赵家茔,又名赵家营,在九龙山之阳半山腰,这里是赵姓为本地大户守墓之人,发展到十几户(该村已于2003年搬迁到西龙泉)。据传,清乾隆末年,东龙泉郑氏“厅房家”把该地当作墓地林子,赵姓人家前来看林子,后来人口繁衍到十几户人家,村名就叫赵家茔。
解放前,赵氏族人依靠山岭薄田,勉强糊口,村民都目不识丁。解放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才有了读书的权利。七十年代初,村党支书赵明登曾担任龙泉片区党总支书记。赵明登不仅为人正直,而且十分低调。然而,有一次到诸城参加三级干部会议,听到有一位村党支书吹嘘自己如何在村中一手遮天,至高无上,赵明登看他飞扬跋扈的样子,非常气愤,就高调了一次。赵明登讥笑那位村支书说:“你这算什么能耐!你跟我比差远了!不服?就跟我去我村看看,我老赵围着村骂一圈,不但没有敢吱声的,村民都得跑出来笑脸迎着我,问‘谁人惹您老生气了?我们给你赔不是了。’,这还不算,还得都争着请我去他家喝酒!你敢吗?”那人一听,顿时灭了威风,觉得讽刺意味很浓厚,就灰溜溜地走了。
事实上,赵家营,村庄小,只有十几户,都是赵姓一家人,赵明登不仅辈分高,而且威望特高,真正骂街了,小字辈真的也不敢吱声啊。不过,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怎么会骂街呢!这事啊,在诸城大地一时传为美谈。
关于龙泉村名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龙泉一带风调雨顺,这主要得益于九龙山上的神龙。有一年的夏天,神龙正在司雨,有一妇人临产,遭了九九八十一难,好不容易生下一个“大头男孩”,妇人又悲又喜,一气之下,将一条带血的裤子扔了出去。龙怕脏污啊,正司雨的神龙犯了委屈,“啪嗒”落了下来,人们见神龙落地,以为不祥,恐有大祸,就摆上供品,焚香祈祷,心诚有灵,不久,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神龙乘机腾空而起,人们一片欢呼。神龙飞走后,那里就形成了一个大湾,湾内泉水涌出,人们就叫“龙泉”。
龙泉,一直属诸城管辖,明嘉靖《青州府志。诸城县》“乡社”记曰:“市苗乡在城东北,领社十九,龙泉社”。清代属诸城公孙练,清道光《诸城县志》记曰:“公孙练,东龙泉”。民国时期属十五区,1945年解放后属仁和区,1958年百尺河成立人民公社,属百尺河人民公社龙泉片区。1984年4月归属大仁和乡,1989年4月,撤销大仁和乡,并入百尺河镇。现在成为百尺河镇东龙泉社区。
龙泉人一直以农耕为业,大多是平民百姓,没有出现显赫世家。龙泉人王瑞先,八十年代,回诸城创办铸造企业,为百尺河镇铸造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解放后,先后成立了龙泉小学、龙泉初中。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已有一百多人考入全国各地大中院校。
2021年11月9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本专栏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