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碗葫芦头里的时光滋味
——读纪昀清《葫芦头》
文/邓银海
【编者按】这篇评论精准抓住了纪昀清《葫芦头》的核心魅力,以细腻视角拆解文章 “小美食见大文化” 的书写逻辑。主要体现在:其一,善析“以小见大”的叙事巧思。评论敏锐捕捉到原文将“葫芦头传承”锚定在陪岳父尝食、与店主闲谈等生活场景的妙处,点出个人经历让“抽象名小吃”变作“带人情暖意的具体存在”,尤其聚焦“岳父术后无缘再食”的细节,恰切道出这份“时光怅惘”如何引发读者对“舌尖记忆”的共情,戳中文章最动人的情感内核。其二,深解“文化挖掘”的纵深感。评论清晰梳理原文从唐代孙思邈典故、张学良轶事到现代创新的历史脉络,又兼顾“四重制作讲究”与“西安人食用偏好”的生活细节,准确概括出文章如何层层递进,让葫芦头从“市井小食”蜕变为承载“生活智慧与饮食哲学”的文化符号,凸显原文对美食文化根源的扎实挖掘。其三,点透“思想升华”的突破点。评论肯定原文跳出“美食安利”的局限,直 “味美与养生结合”的核心,既关联中医“以脏补脏” 理论,又提及新食材融入的“与时俱进”,点明这一思考如何印证传统美食的时代韧性,最终落脚到“食以载道 的哲学层面,精准呼应原文 “饮食文化跨越时光”的深层解读。总体而言,这篇评论不只是复述原文内容,更以精准的切入点,拆解了文章用“舌尖滋味”串起历史、情感与文化的写作逻辑,让读者清晰感知到原文如何让“一碗葫芦头”成为解码民族味觉记忆的钥匙。【编辑:乐达】
纪昀清笔下的《葫芦头》,以个人味觉记忆为线,串起了一道西安小吃的千年传承,让舌尖美味成为承载历史、情感与文化的鲜活载体。
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将宏大的“传承”落于细微的生活场景中。从陪患病岳父初尝时的细心叮嘱、与店主的畅聊,到副校长相邀的二次品鉴,个人经历的温度让葫芦头不再是抽象的“中华名小吃”,而是带着人情暖意的具体存在。尤其是岳父术后无缘再食的细节,更让这道美食多了份时光流逝的怅惘,也让读者对“舌尖记忆”有了更深的共情。
在文化挖掘上,作者并未停留在口感描述上,而是溯源求本。从唐代孙思邈赠药葫芦改良“煎白肠”的典故,到张学良军中“病号饭”的轶事,再到何乐义的创新与现代多样的品类,清晰梳理出葫芦头从市井小食到文化符号的演变。制作上“肠肚处理、熬汤、烙饼、煮馍”的四重讲究,以及西安人“壮年喜浓、妇女喜清、老人喜味”的食用偏好,则进一步展现了这道小吃背后深厚的生活智慧与饮食哲学。
更难得的是,文章跳出了“美食安利”的局限,点出葫芦头久盛不衰的核心——“味美”与“养生”的结合。中医“以脏补脏”的理论、民间“玉肠汤”的验方,让这道小吃不仅满足口腹之欲,更承载着古人对饮食与健康的思考。如今,当海参、鱿鱼等新食材融入传统做法,葫芦头又展现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印证了传统美食在时代变迁中的韧性。
一碗葫芦头,装着千年的历史典故,裹着市井的烟火人情,也藏着中国人“食以载道”的生活哲学。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让读者在品味文字间的醇香时,也读懂了传统饮食文化何以跨越时光,成为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味觉符号。
2025年9月4日

【作者简介】邓银海,男,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退役军人;道文化学者;龙道书法开创者;中国当代人民艺术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馆藏级艺术家;世界首席外交文艺使者;中外文化交流大使;CCTV《艺术人生》特邀顶流形象代言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2025 第八届学雷锋先进个人——建国典范好人风采人物;2025《关注民生-聚焦两会》特别推荐献礼艺术家;中国国宾礼【特邀艺术顾问】;《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进世界特别推荐艺术家;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绘画大赛评审艺术委员会特邀青少年导师;载入国际名人百科;入编建国 75 周年大型文献类珍藏邮册;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自然疗法推广办公室专家;陕西省大雅礼乐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陕西周至楼观台道文化研究会会长。
荣获: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中心“美育中国文体嘉年华”总展演金奖;2025道行天下作品荣获安徒生(国际)艺术金奖;2024道德龙作品荣获中俄友谊艺术展金奖;2023中国非遗年度影响力人物;2023年“艺坛名家”纽约时代广场海外展播;2023 年被授予【中国艺术名家】称号;2023 年被授予中华历史遗产最美代言人;2023年度全国重点推荐艺术家;第22届中国世纪大采风盛典风采人物;2022年第一届全国国学书画展《文化艺术成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