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
王建平
我有一枚刻着 “难得糊涂” 的徽章,将其奉为座右铭,只因这四字蕴藏着洞彻世事的人生大智慧。此处的 “糊涂” 绝非浑浑噩噩的迷糊,亦非昏聩不明的愚钝;它是一种清醒通透的处世姿态,是藏巧于拙的行事策略,更是超越了外露精明的高阶智慧。真正的聪明人深谙 “糊涂” 之道:遇事从不自作聪明、锋芒毕露,看似糊涂,实则心中有数、运筹帷幄,终能在世事纷争中左右逢源。
“难得糊涂” 的典故,源自郑板桥的一段际遇。清乾隆年间,郑板桥前往山东莱州云峰山观赏郑公碑,傍晚借宿于山下一位老者家中。老者自谦为 “荒野糊涂人”,但郑板桥观其言谈举止,察觉其气质高雅、谈吐不凡,二人相谈甚欢,颇为投契。老者家中藏有一方特大砚台,石质温润细腻,雕刻精美绝伦,郑板桥见之,不禁连连称赞。老者便请板桥题字,欲刻于砚上留作纪念。郑板桥料定老者必有来历,遂题写 “难得糊涂” 四字。这四字结体奇趣盎然,韵味悠长,采用其独创的 “六分半书”—— 融真、楷、隶三体于一炉,似乱石铺街,独具风骨,旁钤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印章一方。因砚台宽大,尚有留白,板桥便请老者题写跋语。老者挥毫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 落款盖印 “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见印大惊,方知老者原是隐退的高官,细谈之下才知晓其隐居缘由。有感于老者 “糊涂人” 的自况,郑板桥又在砚上补题:“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后来,老者将 “难得糊涂” 四字与这段题跋制成条幅,自此广为流传。
“难得糊涂” 遂成郑板桥的传世名言。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乾隆年间进士,曾官至山东潍县知县,任上政绩卓著,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官,且诗、书、画 “三绝” 闻名于世。他在《郑板桥全集》序言中写道:“板桥诗文最不喜求人作叙。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讪。遭其荼毒而无可如何,总不如不叙为得也。” 这段文字既是他为官与处世的自我写照,也被后人视作点醒人生的至理箴言。细究不难发现,“糊涂” 的智慧早已被古代先贤参透并赋予不同的哲思内涵:
孔子的 “中庸”:孔子将 “糊涂” 的智慧提炼为 “中庸”,这是其思想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核心概念 —— 若无中庸,仁与礼的学说便会陷入僵化与片面。中庸源于孔子的天道宇宙观,既是道德准则,也是处世之道,核心在于 “平衡” 与 “适度”:尊重万物的自然规律与平衡状态,行事不偏不倚、适可而止;包容不同的观点与立场,以平和之心化解分歧、凝聚共识。这种 “不钻牛角尖” 的平衡智慧,正是 “糊涂” 的内核。
老子的 “无为”:老子眼中的 “糊涂”,是 “无为” 的境界。道家主张 “顺应自然,不妄为”,反对强行干预事物的发展规律,认为唯有 “无为” 才能让万物自然生长、归于和谐平衡。这种看似 “不作为” 的 “糊涂”,实则是尊重规律、顺势而为的大智慧。
庄子的 “逍遥”:庄子将 “糊涂” 升华为 “逍遥” 的精神追求。他倡导超越世俗名利的束缚,摆脱外在得失的羁绊,追求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这种对物质与虚名的 “糊涂”,是通向精神解脱的密钥。
墨子的 “非攻”:墨子的 “糊涂”,体现为 “非攻” 的和平理念。他坚决反对战争,认为武力征伐只会带来苦难与混乱,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这种不执着于 “征服” 的 “糊涂”,是维护社会秩序与民生安宁的韬略。
如来的 “忘我”:佛家语境中,“糊涂” 便是 “忘我” 的修行境界。如来通过超越自我欲望与世俗束缚,专注于佛法修行与普度众生,既能洞察事物本质,又能超脱生死轮回。这种 “忘却自我” 的 “糊涂”,是追求真理与慈悲的至高智慧。
凡人的生活哲学中,“糊涂” 便是最朴素的大智慧。人们常说的 “犯迷糊”“半聋半哑”,或是看似 “错得离谱” 的包容,并非真的愚钝,而是 “难得糊涂” 的外在表现。人若过于精明算计,反而身心俱疲;若能糊涂一点,放下执念,烦恼便会减少,快乐自然增多。人生本就在清醒与糊涂之间辗转,真谛往往藏于二者的平衡之中:该清醒时,明辨轻重得失;该糊涂时,懂得藏巧露拙 —— 这份 “装糊涂” 的自觉,正是 “难得糊涂” 的精髓。
清醒是洞察世事的智慧,糊涂是包容万物的境界,而后者往往更难企及。很多人在清醒与糊涂的边界迷失方向:清醒时,我们窥见世界的真实,却也容易被现实的棱角刺伤;糊涂时,我们浸润在岁月的温柔里,却可能模糊了初心。情感经得起风雨的考验,却耐不住平淡的消磨;明明心中迷茫,却仍义无反顾地前行 —— 这便是 “清醒的糊涂”。人生是清醒与糊涂交织的画卷:清醒时,感受真实世界的冷暖;糊涂时,邂逅内心意外的惊喜。清醒是一面镜子,照见本质;糊涂是岁月的皱纹,沉淀韵味。二者在生命的舞台上交替上演,时而清晰,时而朦胧,仿佛一座迷宫,牵引着我们不断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糊涂与清醒,是两种极端却互补的生存状态。就像河流奔涌终会汇入大海,人只有在人生的跌撞中找到二者的平衡,才能真正抵达内心的归宿与宁静,深刻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无论是颠沛流离的坎坷,还是平顺安详的坦途,清醒与糊涂交织出的生命律动,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
糊涂与中庸的智慧尤为相近。中庸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门需要修习的人生科学 —— 它是儒家倡导的核心道德标准,强调待人接物需中正平和,做到因时、因物、因事、因地制宜。《中庸》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不可须臾离身,君子即便独处,亦需谨慎自持。这种 “不偏不倚、折中调和” 的态度,要求人通过慎独自修、中恕宽容、至诚尽性,实现自我完善与人格升华。中庸以 “天人合一” 为理论根基,追求 “致中和” 的至善境界,正如孔子所言:“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
时间在每个人的记忆中刻下印记,清醒与糊涂的界限也愈发扑朔迷离。对于生命而言,聪明与糊涂从来都是相伴而行:有时看似糊涂,却是洞悉本质的最大清醒;有时自认为清醒,实则是囿于表象的最大糊涂。
简 历
王建平,男,1956年生,黑龙江省肇东县人。1984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科班。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书协黑龙江分会理事。
散文作品曾在《中国散文大观》《散文百家》《散文家》《黑龙江日报》等发表数十篇,散文作品获中国散文家协会华表奖一等奖提名奖、第四届中国散文论坛优秀作品奖。出版散文集《地中海拾贝》《王建平散文集》。与高长顺合作编剧话剧《职场游戏》、音乐剧《太阳的部落》分获第31届田汉戏剧奖三等奖、黑龙江省戏剧大赛第八届丁香奖优秀剧目奖,与高长顺合作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教育烛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王建平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