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哲《乡魂2—贾村塬人物》中的“红烛精神”永放光芒
●文/李选才(陕西)

吴万哲先生在《乡魂》系列纪实文学中写了贾村塬许多默默无闻、坚守乡村教育的人民老师,近日看到他新采写的《马骥:深耕教坛一生的乡村优秀红烛》一文,感觉有话要说。在文中,他以细腻笔触与真挚情感,让马骥先生的“红烛精神”跨越时空,永放光芒,其创作手法与叙事智慧,为人物纪实写作树立了典范。

先生善用“真实细节”筑牢精神根基,让“红烛精神”有血有肉。他不堆砌空洞赞美,而是聚焦具体场景与小事:写马骥带病授课,“腰疼得站不住就端板凳坐下”,课间用理疗仪缓解疼痛,铃声一响便奔向教室;记其爱生如子,为没钱上学的学生掏出20元学费,耐心讲述上学的重要性;述其孝亲,高中时从牙缝省下饭票,每周给父母带白馒头。这些细节并非刻意雕琢,却如拼图般勾勒出人物轮廓,让“红烛精神”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象化为马骥对教育的坚守、对学生的关爱、对亲人的孝心,扎根于真实生活土壤,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同时,先生以“时代背景”衬托精神底色,让“红烛精神”更具深度与厚度。他将马骥的人生轨迹置于特殊时代语境中:从高考失利的“地富子女”,到挣工分的民办教师,再到贾村高中的“物理之虎”,每一次身份转变都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文中既写时代对个人的冲击——家庭成分导致大学梦碎、被召回农村劳动,也写马骥在困境中的抗争——抓住从教机会,用37年教学生涯诠释热爱。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相结合的写法,不仅凸显了“红烛精神”在逆境中的珍贵,更让读者理解:马骥的坚守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代人在时代考验中绽放的精神光芒,使其更具历史厚重感与现实意义。

此外,先生借“多方视角”丰富精神维度,让红炽精神全面立体。文章不局限于单一叙事视角,而是整合多方声音:老领导回忆为留住马骥“蹲守教育局软缠硬磨”,老同事讲述其创办校办工厂的经历,学生铭记他的资助与教诲,老伴倾诉他因工作忽略家庭的过往。不同视角相互印证、补充,既展现马骥作为教师的专业与奉献,也呈现他作为丈夫、父亲、儿子的平凡一面。这种多元叙事打破了“完美人物”的刻板印象,让“红烛精神”既有崇高感,又贴近生活,更易引发读者共鸣,实现精神的传递与延续。

吴万哲先生以真实为魂,细节为骨,时代为境,多视角为翼,让马骥的“红烛精神”突破文字局限,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是对一位乡村教师的致敬,更让“坚守与奉献”的精神内核得以传承,真正实现了“红烛精神”永放光芒。
2025年8月31日于西安

作者简介:李选才,出生于1960年6月,陕西岐山人。中共党员,高级讲师。原渭滨区委党校校长,渭滨区首届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渭滨区老年学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党员干部教育工作,有数十篇调研报告、论文等文章发表或获奖。现长居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