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辛随笔《天亮就出发》赏析:
在凛冽中寻找破晓的微光
一、文本定位:时代困境中的个体呐喊
李含辛的随笔《天亮就出发》以2025年中国外贸形势剧变为背景,通过“草民”的自述,折射出经济寒冬下的集体焦虑。文中用数据对比(中美贸易额逆转)与具象事件(苹果撤离、消费降级)交织,将宏观叙事压缩为个体的生存挣扎,形成“国家-企业-个人”三重困境的共振。
二、情感张力:悲愤与荒诞的交织
1、爱国主义的极端表达:
“荡平美利坚”的戏谑式宣言,是无力感催生的情绪宣泄。作者刻意用夸张的武侠比喻,反衬普通人在国际博弈中的渺小,同时暗讽民粹主义的非理性。
2、消费主义的黑色幽默:
“花个口袋朝天一分不留”的极端消费行为,既是对“内需拉动经济”政策的扭曲响应,也揭示了底层民众“破罐破摔”的绝望心理。雨雪天气的意象叠加,强化了生存环境的严酷。
3、荒诞中的生存逻辑:
“富婆包养”的幻想与“喝西北风”的自嘲形成反差,展现小人物在绝境中寻找出口的扭曲智慧。这种“自我物化”的表述,实则是经济压迫下尊严的无奈让渡。
三、时代隐喻:凛冬与破晓的辩证法
1、“天亮”的双重性:
标题中的“天亮”既是物理时间的更替,也象征经济周期的低谷与复苏。文中“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引用,构成对读者心理的强暗示——在至暗时刻保留希望。
2、结构性矛盾的揭示:
外贸失序、产业转移、消费萎缩的连锁反应,暴露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层矛盾。作者以“最危险的时候”呼应历史语境,但未陷入悲观,而是通过“出发”的动作,隐含行动主义的呼吁。
四、写作技法:碎片化叙事中的真实力量
1、数据与感性的碰撞:
开篇用具体贸易金额建立权威性,后文转入个人化叙事,形成“冰冷现实”与“炽热情绪”的对比,增强代入感。
2、口语化的批判力度:
“瞎雀碰上好谷穗”“癞蛤蟆吃到天鹅肉”等俚语,消解了宏大叙事的沉重感,却更尖锐地戳中现实痛点。
五、总结:在裂缝中寻找光
《天亮就出发》的价值,在于它拒绝粉饰太平。作者通过个体的“癫狂”与“清醒”,映射出经济转型期的社会阵痛。文中虽充满戾气,但内核仍是“天亮就出发”的行动宣言——承认困境,但拒绝停滞。这种“伤痕文学”式的表达,或许正是疗愈的开始。
附录
天亮就出发
随笔/李含辛
今年中国将失去国际贸易第一大国位置,知道谁取代了中国,就明白了我们外贸形势有多难。
前10个月,我国对外货物贸易总金额为48999.6亿美元,同比缩减6%,服务贸易总额为7600亿,核算下来,贸易总额为5.66万亿美元。
而美国对外货物贸易总额为43169.52亿美元,同比减少4.1%;服务贸易总金额为14244.53亿美元,同比大涨6%,算下来,贸易总额为5.74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美国在今年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对外贸易大国。
我国从2013年以来,始终保持对外贸易第一大国的位置。就是在2021年,我国贸易总额超6万亿美元,而美国为4.69万亿美元,相差1.3万亿美元。短短两年时间,形势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美国和他的盟国对我们的限制和打压,已经让许多中国企业感到了寒冬的滋味。而像苹果等国外企业也在加速撤离中国,转向印度和东南亚也对我们的外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虽然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向不会改变,但真的到了依靠国内消费带动经济的时候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爱国不分上下,不分大小,不分贵贱,不分先后,作为一介草民,恨自己不是孙悟空,带上天兵天将,荡平美利坚,杀他个片甲不剩,虽然我手无缚鸡之力,虽然现在没有了工作,卡里还有几千块钱的家底,尽管帝都从昨晚开始天气骤变雨雪交加,早上一上班,我就去商场消费,花个口袋朝天一分不留,至于以后么,大不了喝西北风,沿街乞讨,浪迹天涯,四海为家。
经济持续低迷,下降,中国家庭出轨率却节节攀升,展示强劲的爆发力。
喜从天降,瞎雀碰上好谷穗,癞蛤蟆吃到天鹅肉,万一哪个富婆愿意包我,我马上以身相许。
不是有句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3.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