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思想上好一年级小学生体育课
1. 目标转换:从“练技能、求达标”转为“先让孩子爱上运动”,把跑步、队列等变成“小动物赛跑”“找朋友站队”这类游戏。
2. 节奏转换:高年级可集中练20分钟,一年级要“10分钟活动+5分钟休息/互动”,避免孩子注意力涣散。
3. 要求转换:不追求动作标准,重点看参与度,比如跳绳不用逼会连续跳,能拿起绳摇一摇、跳一下就鼓励。
4. 沟通转换:少用“指令式语言”(如“快站好”),多用“童趣化表达”(如“小树苗们快站直,风来了不摇晃哦”)。
把技能练习改成“小动物赛跑”“找队伍游戏”,我想学生一定爱上体育课,上课积极性也会提高。
(七一路小学 贺承军)
昨天教学了《圆的认识(一)》一课,整体教学效果良好。我通过“找生活中的圆”、“动手画圆”等探究活动,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知了圆心、半径、直径等核心概念,教学目标基本达成。然而,反思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圆上”这一空间观念时存在困难,对“半径、直径无数条且相等”这一特征的理解多停留在记忆层面。今后教学中,我将设计更丰富的对比和变式练习,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实现从直观感知到空间想象的过渡,让数学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七一路小学 马玲敏)
昨天教学《可爱的校园》一课,主要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情境创设生动,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展示“动物王国”场景图片,将学生带入“可爱的校园”情境中。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对新环境充满好奇,这样的情境创设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观察、发现数学信息,顺利开启数学学习之旅,有效达成了“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一教学目标。
2.观察活动有序,培养数学思维。在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场景时,注重方法指导,先让学生自由观察,再引导他们按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进行观察,学会“点数法”,学生在观察、数数、表述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数感,为后续学习数数、认数奠定了基础。
不足与改进措施:班级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但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这种差异,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关注不够。后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分层任务。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提供学具辅助,如:小棒,帮助他们理解数数以及掌握数数的方法。
(七一路小学 伍晓静)
利用两节课学习完了《白鹭》一文,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立即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获如下: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解决字词的同时,找一找文中有些段落或文字与李时珍写的相似。学生随即找到了课文中白鹭外形、习性的描写。
2、我又继续问道:“作者对白鹭是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回答“喜爱!”“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喜爱?”学生立刻找出了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3、我又接着追问:“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白鹭是一首诗的?”于是2-5的讲解,4-6自然段的小组合作都水到渠成。
4、本课接近尾声,我通过板书再次对课文做了总结:白鹭本是一种寻常的鸟类,可是在作者笔下,通过运用对比、拟人、比喻等方式,充分展现了白鹭完美的身段,和它不同的场景中的美。通过把感情融入描写的方式,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那如果我把“白鹭”擦掉,你觉得还可以写什么?孩子纷纷举手:蝴蝶、天鹅、海鸥……
总之,语文是一门很有广度的学科,我的“砖”抛出去了,希望可以引出“玉”的到来!
(七一路小学 王洪梅)
本学期,我们二年级刚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和尝试,通过这几天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感受:
一、 基本达到的效果
1. 初步完成了小组建设。
2. 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3. 培养了初步的规则感。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小组建设问题
分工不明确、不合理:出现“各说各话”或“全员观望”的情况。
规则意识薄弱:讨论时容易跑题、吵闹,不懂得倾听他人发言,缺乏基本的合作礼仪。
组长能力不足:小组长缺乏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无法有效带领小组完成任务。
2. 交流汇报问题
汇报形式、内容单一:多为简单复述答案,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不同想法的碰撞和总结。通常是“一人说,大家听”,形式固化,缺乏吸引力和互动性。
表达能力有限:学生词汇量和语言组织能力不足,汇报时语句不连贯、逻辑不清晰。
倾听与反馈缺失:其他小组在倾听汇报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或补充。
针对现存问题,后续工作的核心是加强“有序培养”,通过具体、可操作的策略,解决分工、参与、表达等关键问题,巩固已有效果。
(七一路小学 穆亚婷)
本周教学六年级科学“放大镜”一课本课以实验探究为主,通过观察指纹、树叶等活动,学生基本掌握了放大镜使用方法,能初步描述成像特点,课堂参与度较高。但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实验指导不细致,部分学生因未掌握“缓慢移动放大镜找清晰像”的要点,浪费探究时间;二是小组分工模糊,少数学生仅旁观,未真正参与。后续需优化实验步骤演示,明确小组角色分工,确保全员动手,提升教学实效。
(七一路小学 袁蕾)
本节课以队列队形训练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通过“听口令做动作”“小组PK赛”等游戏化练习,学生兴趣高涨,逐步掌握了“立正、稍息、向右看齐”等基本队列动作。我观察到,学生在集体练习中增强了纪律性,部分原本散漫的学生也能在同伴影响下调整姿态,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不足与改进
1. 个别学生专注力不足:部分学生在重复练习时出现注意力分散现象,影响整体效果。
改进方法:增加趣味性互动,如“音乐节奏队列”“角色扮演(小士兵、小交警)”等,让训练更具情境感。
2. 动作标准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动作不够规范,如“向右看齐”时排面不齐。
改进方法:采用分组互评、教师示范+慢动作分解讲解,并利用标志物(如地面贴线)辅助对齐练习。
总结:队列队形不仅是体育课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纪律性和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未来我将继续结合新课标理念,在规范训练中融入趣味元素,让体育课堂既有序又有活力。
(七一路小学 杭宇波)
这两天执教了《圆的认识一》一课,课堂紧扣新课标“探索图形特征”的要求,通过“用圆规画不同大小的圆”“测量圆的直径、半径”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同圆内半径相等、直径是半径2倍”的规律,将抽象的几何知识转化为具象操作,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推理意识。课堂导入结合“自行车轮为什么是圆形”、“井盖设计成圆形的原因”等生活实例,课后又让小组举例说明“生活中圆的应用与圆的特征的关系”,既呼应了新课标“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要求,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但是在小组合作时,由于时间分配失衡:在“测量圆的半径、直径”环节,部分小组因测量工具使用不熟练(如圆规针尖滑动、直尺读数误差)耗时过长,导致后续“探究圆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的合作任务仓促收尾,学生未能充分讨论,结论呈现较浅显。今后要注意落实“差异化”合作任务,设计“分层任务单”,为不同水平学生分配对应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深度参与,同时在小组内设置“互助环节”,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
(七一路小学 罗军军)
本课以“我是中国人”为主题,展现了身着各民族服装的小学生背着书包,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快乐地团聚在一起的画面。各民族小学生一张张动人的笑脸传达出快乐、幸福的情绪。画面右上方配有文字:“我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华民族是一家。”犹如各民族小学生们的真诚呐喊,传达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课文通过图画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让学生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二、成功之处
我提示学生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中国是其中一个国家。紧接着出示中国地图,学生初步认识中国。
了解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了解自己民族的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课上展示中国56个民族图片。学生在看图交流的基础上从图画中感受各民族小朋友团聚在一起的快乐,从中体会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爱自己的国家。我带领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我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华民族是一家。
三、不足之处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班内同学年龄较小,对各民族服饰,习俗,故事等了解较少,对课文理解有限
四、改进措施
在后期,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各民族故事、服饰、习俗等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深层次认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家。
(七一路小学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