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英烈志 共祭报国魂
9月3日的凤凰山,秋露凝霜,松涛呜咽。高5米的铸铜抗战战士雕像巍然矗立,战士手握钢枪、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守护这片土地。
![]()
雕像后方,"浩气长存"四个苍劲大字由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熠熠生辉;纪念墙上,500多名阵亡将士与民众的芳名静静排列,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舍生取义的壮举。
上午九点左右,福清一中闽海抗战将士纪念坛前,150余名各界代表肃立如柏,在全国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以一场庄重的谒拜仪式,向80年前血沃闽海的英烈们,致以穿越时空的深深敬意!
![]()
![]()
![]()
参与本次活动的社会各界团体有:抗战英烈后代,福清一中校领导和师生,以及福清市陈氏委员会、福清市知青文化研究会、福清市商贸协会,福清市政协,福清市民革,福清市民革,福清市致公党等代表。原中共福清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陈维忠亲临出席活动。
![]()
![]()
![]()
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激昂的旋律回荡在凤凰山麓。每一个音符都似从1941年的烽火中奔涌而来。那是500多名将士冲锋的号角,是郑忾辰先生振臂的呐喊,是凤凰山麓永不消散的民族壮歌。在场者无不神情凝重,共同缅怀英勇牺牲的抗日英烈。
![]()
![]()
![]()
国歌毕,全场默哀。此刻,时间仿佛回溯至80年前闽海大地的烽火岁月,寂静里仿佛能听见融城光复时的欢呼与牺牲时的呐喊交织——1941年4月,日军铁蹄踏碎家园,福建省江右地区保安纵队的将士浴血奋战百余日,在9月2日夺回了沦陷的城池,500多名英烈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9月2日融城光复的曙光。
![]()
默哀毕,福清一中何华龙副校长首先致辞。他讲述了纪念坛背后的峥嵘历史……。
福清一中校长的话语带着哽咽。他指向纪念坛中央那尊5米高的铸铜雕像:战士持枪而立,目光穿透八十年风雨,仍在守护脚下的土地。
纪念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是1941年郑忾辰先生含泪记下的忠魂,是2015年校友陈运河夫妇捐资重建时小心翼翼复刻的记忆,更是2023年迁坛凤凰山旧址时,被郑重安放回“原点”的精神坐标。
紧接着,校师生代表,老校友代表等先后致辞。
随后,福清一中薛天辉校长与捐建校友共同敬献花篮。
随后,抗战英烈后代、福清一中领导和师生,以及福清陈氏委员会、福清知青文化研究会、福清市商贸协会等团体代表,福清市政协及福清市民革、福清市民革、福清市致公党等社会各界代表依次向英烈敬献花束。大家缓步绕行纪念坛,在纪念墙前驻足凝视,深深鞠躬、缅怀先烈。
在绕坛而行时,阳光透过枝叶洒在纪念墙上,那些名字仿佛活了过来。他们或许是凤凰山乡的子弟,或许是远道而来的战士,却在这片土地上,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闽海忠魂。当年轻学子们轻声念出这些名字,当白发老者们对着名字深深鞠躬,八十年的时光仿佛被打通,过去与现在,在这一刻完成了最动人的对话。
![]()
八十载岁月流转,如今的福清一中凤凰山的草木枯荣更迭,而闽海抗战将士的赤诚与勇毅,早已融入福清一中和三福之地的血脉。
此次在福清一中举行的谒拜仪式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当年轻学子抚摸着纪念墙上的名字,当各界代表共同许下"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承诺,英烈们用生命捍卫的家国情怀,正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仪式终了,山风掠过树梢,似在低吟“莫忘”。是的,八十年或许漫长,但有些记忆,永远不该被风化。就像这座纪念坛,无论迁到哪里,都扎根在福清人的精神深处;就像这些名字,无论时光流逝多久,都永远是这座城市最坚硬的脊梁。
附:
一、历史背景
福清一中抗战纪念坛如今正式命名为闽海抗战将士纪念坛,是为纪念在福清抗战中牺牲的将士而建。
1941年4月,日军侵略闽海地区,福清沦陷。福建省江右地区保安纵队司令部发动三次反攻融城战役,历经百余日,于当年9月2日光复福清县城。在战斗中,500多名国民革命军将士阵亡,为悼念死难将士,1941年11月,孙中山的战友、辛亥革命元老、福清一中创始人郑忾辰先生等联合发起在凤凰山上修建闽海抗战烈士陵园,但该陵园后来被毁。
二、建设概况
纪念坛为台型建筑,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正中间为一座高约5米的铸铜抗战战士雕像,雕像底座高近两米。雕像后面纪念墙正上方镌刻有“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纪念墙上刻有纪念文和500多名牺牲将士和民众的芳名录。
2015年重建。在纪念抗战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融籍著名企业家、福清一中63届校友陈运河先生及夫人刘修婉女士慷慨捐资,在福清一中校园内建设闽海抗战将士纪念坛。后因福清一中校园建设需要,纪念坛于2023年整体搬迁至学校后山的凤凰山顶,即当年闽海抗战烈士陵园旧址。
附:活动期间留影花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 编: 陈维宁
执行总编:毛 青
文稿编辑:毛立平、毛 青
图片提供:郑爱英、毛 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