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奥数题集里的旧时光
1992年的初秋,空气里还带着夏末的余温,我刚升上六年级。班主任是叶裕占老师,教语文的是罗乱𡛕老师。开学第一天,教室里的桌椅还没归置好,老师便喊我们去搬桌子。
我搬着沉甸甸的木桌,脚步踉跄地往教室走,忽然瞥见桌肚里躺着个东西——一本没有封面的旧书,纸页泛黄发脆,边缘卷得像晒干的海带,厚厚一沓,拿在手里能闻到旧纸张特有的霉味。翻开来才知道,是本奥数题库,最后几页竟还粘着完整的答案。想来是上一届升了初一的学长不要的,随手丢在了桌肚里。
我心怦怦跳,左顾右盼,见没人注意,赶紧把书塞进书包。那时候,一本课外练习册多金贵啊,谁家里舍得花钱买这个。
放学铃一响,我背着书包一路跑回家,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本题库掏出来。整本册子干干净净,没半点笔墨痕迹,只是前几页和最后几页没了踪影——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旧书旧本子最常有的归宿,就是被撕下来当手纸。我对着缺角的书脊愣了愣,随即拿起笔,从第一题开始往下写。
起初的题都简单,都是课本里学过的基础,我唰唰写得飞快。可越往后翻,题目越绕,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奇奇怪怪的图形,看得我头都大了。实在卡壳的时候,就偷偷翻到最后几页看答案,盯着那一行行解题步骤琢磨:为什么要这么算?我刚才怎么没想到?想着想着,心里又懊恼又不服气,非得把思路捋顺了才肯罢休。
就这么着,那本没头没尾的题库,成了我放学后的全部牵挂。有时候解出一道难题,能高兴得在院子里转圈,吃饭时都忍不住笑;要是碰上个“硬骨头”,就连睡觉都在脑子里过步骤,半夜爬起来开灯接着算,非得把它啃下来才甘心。渐渐的,简单的题再也勾不起我的兴趣,反倒越难的题越让我着迷,哪怕熬到眼皮打架,只要算出答案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很快六年级的第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出来了。叶裕占老师站在讲台上发卷,念到每个同学的名字时,都会顺带报出分数。
轮到全班最后一个——我时,老师清晰地说:“60分,全班第一名,附加题全对。”我走上讲台接过试卷,回到座位。老师没有多余的表扬,但我心里却像揣了块糖,甜滋滋的。我隐约猜到老师为何不表扬,或许在他看来,我根本不可能拿到第一名,觉得我要么是偷看了课本,要么是蒙对了答案。
可这些都不重要了,不管老师怎么想,我只知道,此刻的我,心里装满了抑制不住的高兴与兴奋。
往后我的数学成绩都是全班第一,可我总记得,1992年那个秋天,桌肚里那本皱巴巴的奥数题集,是如何带着旧时光的温度,悄悄点亮了一个孩子对解题的热爱。那些在纸页间写写画画、琢磨答案的日子,那些懊恼与欢喜交织的瞬间,成了童年里最踏实、最滚烫的回忆。
作者简介:
黄文彬,男,1977年生,广东省惠州市陈江镇人。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仲恺高新区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