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之盛典与烟火人间:9月3日的民族共鸣
孙培棠
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军队步伐如心跳般精准有力,而寻常巷陌中,煎饼的香气与人们的期盼早已交织升腾。
9月3日,天还未完全亮透,我推开窗户,楼下煎饼摊的香气已袅袅升起。摊主李大姐系着围裙,在面糊滋啦声中抬头笑道:“今天阅兵,得让大伙吃饱了看好戏!”
她所说的“好戏”,是一场展现中国八十年峥嵘历程的国家盛典——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
01 盛典前的期盼,凝聚民族目光
阅兵的消息早已传遍祖国的四面八方,可谓是家喻户晓。大家正翘首以待天安门广场上人民军队靴钉砸地的声音。
在这段期盼的日子里,我邻居刘大爷特意穿上了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胸前别着几枚勋章。作为一位退伍老兵,他家客厅桌上总放着一盘花生米,一杯二锅头。这几天,他电视机前的腰板挺得直如松,仿佛自己正等待着受检阅。
央视主持人宣布,此次阅兵有26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劳动党金正恩等。而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的集体缺席,反而映射出国际格局的深刻变迁。
02 训练场上的艰辛,展现强国底气
阅兵训练的严苛超乎想象。官兵们鞋钉压出的每一个小坑误差不超过0.3毫米,因为“0.4毫米的误差也会导致整体步幅歪斜”。
夜训时,探照灯将训练场照得如同白昼,地面温度达四十度,士兵背后的小芯片提示心率冲上180。
在徒步方队中,21岁的“杨根思班”第三十六任班长肖荣基昂首挺胸。他说:“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一名战士,更是钢铁洪流中的一滴水,在强军浪潮中奔涌向前。”
肖荣基所在的“杨根思连”,是一支传承英雄血脉的部队。老连长杨根思曾喊出:“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03 年轻的面孔,接续历史荣耀
在这些受阅官兵中,90后、00后年轻官兵的身影尤为突出。他们训练时昂首挺胸、脸庞黝黑,军姿站得笔直;休息时则放松下来,互相开着玩笑,贴心地帮战友整理领口和肩章。
90后国旗手石斌的话道出了阅兵的深意:“我们挺拔的军姿是民族的脊梁。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今天的中国军人没有忘记历史,我们永远缅怀先烈,更有决心、有能力用我们这一代人的力量去捍卫和平、守护和平。”
“我们已经从胜利走向了一个胜利,我坚信我们肯定会走到更大的胜利,”参阅官兵马瑞说道。他这次担任陆军军旗的擎旗手,已是第四次参加阅兵任务。
04 屏幕内外,共享盛世荣光
当“狼牙山五壮士连”的战旗出现时,刘大爷猛地站起来,举起颤抖的右手敬礼,泪光在眼角闪烁:“我的老班长,就是那个连的...”这一刻,历史与现实在一位老人的泪光中交汇。
阳台上,刘大爷的孙女小雅正拿着手机看阅兵盛况:“小伙伴们看!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力量!”她的直播间瞬间被点赞刷屏。
我家对门的年轻夫妻正包着饺子,丈夫是军事迷,一边擀皮一边解说:“看!那是新型无人作战系统,全世界首次亮相!”妻子笑着撒一把面粉:“就你懂的多!不过这阵势,确实让人安心。”
三岁的儿子坐在地板上,用积木搭建他心中的“无敌坦克”。小孙子则指着电视屏幕问:“爷爷,为什么解放军叔叔走路像一个人?”
05 世界目光,见证中国力量
一位外国记者在朋友圈写道:“中国的阅兵不像美国的啦啦队表演,也不像印度的杂耍展示。它是如此庄严而精准,令人肃然起敬。”
这场阅兵展示的国产现役主战装备,首次亮相比例创历史新高。从驾驶我军第一代步兵战车接受检阅,到驾驶号称“陆战之王”的某型主战坦克亮相阅兵场,再到更多全新国产装备亮相,受阅官兵丁辉深有感触:“我军装备更新越来越快,新质战斗力发展越来越迅速。”
空中梯队女飞行员康凯说:“我会瞄准‘米秒不差’的最高标准,以最好状态接受党和人民检阅!”她代表了一种新时代的军人形象——技艺精湛、意志坚定。
06 人间烟火,最是抚慰人心
阅兵成了街头巷尾谈论的热点话题。地铁里,人们讨论着阅兵场面;超市中,主妇们一边谈论着阅兵一边挑选着晚餐食材;公园内,孩子们模仿着正步走。
我穿过熙攘街道,耳边挂着的耳机传来央视播音员悦耳的声音:“本次阅兵展示的国产现役主战装备,首次亮相比例创历史新高...”
这一刻,我忽然明白:国家的盛典与个体的日常从来不是割裂的。正是这平凡烟火气,赋予了国之盛典最深厚的意义;而那整齐划一的正步,守护的正是这人间烟火的生生不息。
八十载山河无恙,九万里风鹏正举。共和国的史册会铭记这个秋天,而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也会多一段关于今天的闲谈。
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宏大叙事与微观生活水乳交融,历史荣耀与未来憧憬交响共鸣。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次国之盛典,最终都会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烟火中,成为民族记忆中最温暖的部分。
阅兵接近尾声,小区里飘来各家各户的饭菜香。对门年轻夫妻家的饺子已经出锅,刘大爷的勋章在阳光中闪闪发亮,小雅直播间里的点赞数仍在攀升。
而电视里,重播的阅兵式上,那些年轻的面孔依然步伐铿锵。他们守护的,正是这人间烟火的生生不息;他们展现的,正是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自信与坚定。
正如那句响彻云霄的誓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作者 简介
孙培棠(曾用名:大海滩、许旭),徐州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
《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文学爱好者。在乡镇担任通讯员时期,先后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铜山报》及省、市、县电台发表稿件500余篇。退休后重拾文学创作,已出版:
文集《人生交响曲》(30万字)
散文集《百花飘香》(25万字)
长篇小说《乡村风情》(27万字)
主要获奖作品:
报告文学《大美徐州》(一部家乡文化的壮丽史诗)荣获2024当代作家年度文学奖一等奖。
散文《放歌磨盘山》获“翰墨流芳杯”全国文学原创大赛三等奖。
《愿做党需要的那颗螺丝钉》在“喜迎二十大,初心不改”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文学作品在中共徐州市机关工委“见证精彩、时代印记——喜迎二十大”文学、摄影征文中荣获优秀奖。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