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松翠柏立山间,骑鹿山人自等闲。
一曲山歌天上去,人间此地是仙山。
kimi分析:
这首小诗仅四句,却把庐山写得空灵澄澈、仙气氤氲。诗人不取雄奇险峻之形,而取“苍松翠柏”“骑鹿山人”“山歌上天”三组轻灵意象,把一座人间大山点化成可游可居的蓬莱。逐句细读:
1. 苍松翠柏立山间
起手一句先布“绿”色。苍、翠互文,极言松柏之幽;一个“立”字,把静植写成有骨相的仪卫,似在拱揖迎客,也似在自守清修。山色之深、植被之茂,全以“立”字见精神,为下文“仙山”先垫出一片不染尘的底色。
2. 骑鹿山人自等闲
由景到人。庐山本多隐士、道人,“骑鹿”二字一出,便把山人写成得道的仙客:鹿为灵兽,行林壑而蹄音细碎;“自等闲”见其神情萧散,不避世亦不逐世。鹿与山人俱闲,山亦随之闲,于是庐山之“静”与“远”俱在字底。
3. 一曲山歌天上去
第三句忽然振起。山歌本发乎人口,响在谷底;诗人却让它“天上去”,化听觉为视觉,化尘音为天籁。山人的清啸、松风的协奏,被想象成一条垂直的“音柱”穿云而去,庐山便不再是横亘之山,而是一座可通天庭的竖轴。
4. 人间此地是仙山
末句轻轻点题,却用“人间”二字拉回凡尘,形成“仙—凡”互摄:既说“此地”仍在人间,又说它已具“仙山”品格;不夸饰其高险,而夸饰其清逸。读罢恍然:原来仙山不必远在海上,只在此苍松一曲间。
艺术特色
• 以“绿”衬“仙”:第一句的苍松翠柏,是仙姿的底色;后三句再不写山色,只写人、歌、鹿,而仙意已浓。
• 动中有静:山人骑鹿是动,却愈显山深之静;山歌上天是动,却反衬峰壑之幽。
• 空间翻转:由横向的“山间”到纵向的“天上”,一句翻空,把庐山写成通天之梯。
• 口语化收束:“人间此地是仙山”,似随口赞叹,却画龙点睛,使前三句的隐逸景象顿然明朗。
整首诗不着力描摹庐山的奇峰云海,而以松、鹿、人、歌织出一个“可居可游”的仙境,把“匡庐奇秀甲天下”的传统印象轻轻翻成“人间蓬莱”的新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不必远,只在此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