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世相
填词/李含辛
绛唇噙刃语藏钩,朱门暗度玉心筹。
台前簧舌翻金调,幕后霜锋淬月流。
争利处,噬人秋,推波何待落石由。
莫贪锦面春风色,独倚寒松立雪丘。
附录
李含辛《鹧鸪天·世相》赏析
一、词牌格律与形式特点
《鹧鸪天》是北宋初年出现的新声词牌,其格律特点为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音律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形似两首七绝相叠。李含辛此作严格遵循了这一格律要求,全词共五十五字,上下两片结构清晰,平仄和谐,既保持了传统词牌的韵律美,又通过现代语言和意象的运用实现了创新。
二、作者创作背景与风格
李含辛是陕西礼泉籍当代词人,其创作以"泥土味讽刺"见长,擅长通过口语化表达和反讽手法揭示社会现象。然而此词却展现出其创作的另一面——婉约深情,这种风格转变可能源于对古典词风的致敬与回应。李含辛的创作题材多元,包括社会批判与民生关怀、文体创新实验、古典文学再创作等,语言风格自由随性,打破传统格律束缚。
三、意象解析
"绛唇噙刃":结合"绛唇"(红唇)与"噙刃"(含刀),象征言语中隐藏的尖锐批判或锋芒,形象地描绘了人际交往中的暗流涌动。
"朱门":指代权贵阶层,象征富贵与阶级差异,与杜甫"朱门酒肉臭"形成文学呼应,借以揭示社会不公。
"霜锋":白亮锐利的锋刃,借指明亮锐利的刀剑,象征尖锐的批判或斗争,与"淬月流"结合,更显冷峻锋芒。
"寒松"与"雪丘":构成高洁孤傲的意象群,象征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与"锦面春风"形成鲜明对比。
四、主题思想
词作通过对比"台前"与"幕后"、"争利处"与"独倚寒松",深刻揭示了社会中的虚伪与真实、功利与超脱的对立。"台前簧舌翻金调,幕后霜锋淬月流"生动描绘了表面光鲜与暗地较量的社会现实;"争利处,噬人秋"则尖锐批判了功利社会的残酷本质。结尾"莫贪锦面春风色,独倚寒松立雪丘"表达了对超脱功利、坚守本真的向往,体现了词人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
五、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全词多处运用对比,如"台前簧舌翻金调"与"幕后霜锋淬月流"的声色对比,"争利处"的喧嚣与"独倚寒松"的静谧形成强烈反差。
意象鲜明:精心选取的意象群(朱门、霜锋、寒松等)既具古典韵味,又富含现代批判意识,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语言凝练:在严格遵守词牌格律的前提下,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社会观察,如"噬人秋"三字便道尽功利社会的残酷。
情感递进:从对社会现象的客观描述(上片)到价值判断(下片),情感层层递进,最终落脚于精神境界的升华,结构严谨。
六、总结
李含辛的《鹧鸪天·世相》是一首融合古典形式与现代意识的优秀词作。它既继承了《鹧鸪天》词牌朗朗上口的音乐性,又通过鲜明的意象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词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思考。词中体现的"泥土味讽刺"与婉约抒情的结合,正是李含辛创作风格的典型特征,也是当代词创作中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