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留痕(二)
——《雪泥鸿爪》(之二十)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由加拿大返回美国后,我们来到美国的首都华盛顿。10月25日上午,我们重点游览了美国国家广场。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和煦,蓝天一碧如洗。我们首先瞻仰了林肯纪念堂,然后去参观二战纪念馆。
美国的二战纪念馆位于国家广场的中心,介于著名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是一个椭圆形的沉降式小广场。沿着两边长有如茵绿草的台阶拾级而下,渐抵中心的喷泉湖,小湖呈圆形,湖水明净清澈。走到这里,我们顿觉与外部的喧嚣隔绝了,内心变得宁静起来。只见纪念馆广场周围有56根花岗岩石柱环湖而立,每个柱下的基座上都标有美国的一个州名:内华达、科罗拉多、弗吉尼亚……56根石柱分别代表二战时期美国的一个州或海外领地(包括菲律宾等)。每根石柱上部都有一个铜铸花环,一根结实的铜绳把它们串在一起。哦,是象征举国团结、共同对敌的吧?两侧各有一座拱形塔楼高高矗立,又相互呼应着,分别镌刻有“太平洋”和“大西洋”字样,塔楼穹顶下各有三只雄鹰在矫健地飞舞着,它们共衔一个花冠——那是二战中两大战场胜利的标志!
“看,亮闪闪的,好多星星呀!”我指着一边自由墙上镶嵌的熠熠闪耀的金色星星,提醒游伴们观看。导游接过我的话茬儿:“很多星星吧?共有4048颗呢!知道吗,那每一颗星星的光芒里都凝有100个牺牲者的英魂!看,这边墙上的铭文就是:我们在此纪念自由的代价!……”据说在象征太平洋战场的塔楼下方石墙上,还刻有罗斯福总统在1941年12月8日针对珍珠港事件演讲的铭文,其标题是《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
我们环湖慢慢地走着,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仔细地观看着内墙上的图画和浮雕:当年年轻人应征体检,然后就是海、陆、空英勇作战、前仆后继的场景,直到凯旋,亲人们迎接英雄归来……很细致,很完整,从前方到后方,反映了1941年12月——1945年9月美国参加二战的情形。
走出纪念馆,回望那以白色为主、间有灰色装饰的建筑,回想刚刚看到的石柱与塔楼、雄鹰与花冠、金星与铭文等等,为它由建筑与雕塑融合显示出的团结与缅怀的意义,为它表达出的对胜利与和平的珍视而感动着。
一时间,我禁不住思潮涌动,回想起在莫斯科胜利公园里瞻仰过的高140多米的胜利纪念碑,回想起自己启蒙阶段就读过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特别是想起在国内旅游时参观过的北京丰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等,还有自己所熟知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佟麟阁、谢晋元……等许多英烈的名字。我的祖国,你经历的那一场战争磨难,不是几年,而是14年啊!
华盛顿美国国家广场上的建筑多而有序:最显眼的是高耸蓝天的华盛顿纪念碑和肃穆的林肯纪念堂,二者相对而立,中间本来有一个美丽的倒影池,可惜正在修葺;另外还有一些纪念园和纪念碑。有一个纪念碑的设计者是时年不足二十岁的华裔小姑娘林璎,她以极简的形式表达了极深刻的含义:写有5万8千多牺牲者名字的两道黑色大理石墙由高到低,最后消失于地面。它缅怀逝者,它歌颂胜利(两道墙组成“V”字形),它还愤怒地控诉着战争的罪行——从空中俯瞰,它就是战争留给大地母亲的一道黑色伤疤,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
给大地留下创伤,给人类造成灾难。我眼前似乎出现战争废墟,似见战争饥荒中饿得皮包骨的幼儿在无助地哭叫!……哪一场战争不是如此?!二战,那一场世界性的战争更是如此啊!
从西方到东方,从美国到中国,全世界人民无不憎恶战争、热爱和平!憎恶愈深,爱得就愈烈。据说在1945年8月15日,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我们国家的北京(当时还叫北平)、上海等地时,一时万人空巷,万众欢腾!据说当时有人欢呼,有人哭泣,有人拥抱,更有人把帽子、包包抛向空中。到夜间游行时,火把不够用,有人当场就撕开衣服绑成火炬,让它燃烧,让它化作光明……
无独有偶,当年8月14日(即中国的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美国,纽约等地的民众与中国人民一样,纷纷走上街头狂欢庆祝。在纽约时代广场上,一位年轻的水兵一时欣喜若狂,顺手抱住经过他身边的一位素不相识的白衣护士热吻起来!恰逢美国《生活》杂志的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见到了这一幕,他出于职业的敏感,抓拍到了这一感人的瞬间,发表在杂志上,命名为“胜利之吻”,成为了历史经典影像。后有艺术家以此为原型,创作有真人几倍大的青铜彩雕,改名为“世纪之吻”,树立在圣地亚哥军港码头中途岛号航母博物馆旁边,成为美国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深受各国游客的喜爱。
记得16号我们到达圣地亚哥军港码头时,也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人们一眼就看到了树立在海岸边、灰色的中途岛号航母博物馆旁的大型彩雕“世纪之吻”:在开满小花的草地上,有一个不高的圆形基座,基座上的彩雕人物约有8米多高,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特别吸人眼球。一位年轻的水兵身着深蓝色海军服,头戴白色卷檐海军帽。海军帽外一圈栗色卷发下,他双眉扬起,脖颈前伸,嘴唇紧紧地压在女护士的嘴上。再往下看,只见他右手从前到后,搂抱着女护士的腰,左手则托住女子的头部。他用热吻来表达自己的狂喜,年轻的脸上满是纯真和青涩……
女子身穿白色护士裙,脚穿白色护士鞋。虽看不清她的面目,但肢体语言很生动:她握住几枝鲜花的右手紧紧地护在自己胸前,似是猝不及防时的应急反应;左手半握拳无奈地下垂着。身体较大幅度地后仰,左脚踏地,右腿似因受惊而向后扬起,致使护士裙下摆荡开,如婀娜的舞姿,又像展翅欲飞的白鸽……
给这一巨幅彩雕作背景的是:小花点缀的草地,灰色肃穆的航母博物馆,背后还有蔚蓝色的大海、雪白的浪花、轻盈的白帆,以及长长弯弯、弧度极为优美的跨海大桥……
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宁静的港湾!我面向大海,仰望蓝天,双手合十,发出我的心声:“我愿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起,诅咒不义的战争,祈盼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安宁与幸福!”一支我特别喜欢的歌在我耳畔响起:“……共祝愿,五洲四海烽烟收,家家笙歌奏,年年岁岁乐无忧……”
【作者简介】
王瑞初,女,1944年11月生于湖北省浠水县,1967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参加《古典诗歌鉴赏》(武汉出版社出版)、《配画唐诗一百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配画宋词一百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及《中学生汉语规范化读本》(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等书籍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