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号角
文/唐雪元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腹心地带,有这样一个处于水陆要冲的红色小镇——恩阳古镇,它曾是米仓古道上最繁华的集镇,更是川陕苏区北上和南下的重要交通要道,素有“千年米仓道,早晚恩阳河”之称。由于恩阳河从这里流过,于是得名恩阳古镇。1933年至1935年,红军在这里先后设仪阆县、恩阳县、恩阳特别市,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古镇雨声声,青石寻悠远。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军旅生活的老兵,我对红色文化倍感亲切。走进千年古镇恩阳,古朴之风迎面而来,这里内现存成片保存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是典型二层一进式四合院。胡家大院则是沿街傍山而建的二进式四合院,院内有“五福捧寿”等众多精美雕花门窗。中国古代建筑选址讲究:“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恩阳古镇坐落在义阳山下,恩阳河畔、米仓道旁、因水而生、因道繁荣,如今的恩阳古镇已褪去繁华,更像世外桃源,历经千年,依然保留着古朴的容颜。青石铺路,黛瓦覆顶,古木巃嵸,纯朴恬静,时光在曲曲折折的深巷迂回,不快不慢……
在这里,最让我激动的是那一条条保存至今的红军标语和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红色机构地旧址,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也触动了我的心灵: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反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失利,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翻秦岭、渡汉水,突破层层围追堵截,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途西征,12月中旬由陕南进入川北,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根据地以当时川东北的通江、南江、巴中三个县为中心,鼎盛时期,纵横500里,拥有23个县市,500万人口,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1933年,红四方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先后在恩阳建立了仪阆县、恩阳特别市、恩阳县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工会、贫农会、少共、少先队、童子团等群众组织和区乡游击队武装力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工业、农业、交通、文教卫生事业等都得到了空前发展。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各类行政机构13处,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8处。
古镇里那一条条、一幅幅存留近百年“红军胜利万岁”“粉碎川陕会剿”“为土地归农民而战争”等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至今光彩夺目,熠熠闪光,它们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历史见证和不朽记忆,让我深受触动。从这边的房檐下到那里的院墙上,从祠堂的板壁间到村头的石桥边,都有这样的石刻标语——
拥护红军!
打倒反动的国家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拥护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热爱人民!
参加红军去消灭刘湘、田颂尧、邓锡侯!
红军是穷人的军队!
粉碎五次围剿,争取赤化全中国!
……
标语字体大小不一,内容丰富多样,主题只有一个:宣传红军使命,唤醒工农群众。虽然历经风雨侵蚀,有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残缺不全,仍令人感觉到热血沸腾。我满怀深情地轻声朗读着,仿佛看到当年的红军战士站在高凳上,一手提着石灰桶,一手拿着板刷在书写……
时光流逝,诸多景物似乎都成了过眼云烟,而那一条条时隐时现的红色标语,如同一道道穿越时空的桥梁,将我带回那遥远而亲近的川陕苏区时代。据了解,当年为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教育、发动引导群众,打击消灭和分化瓦解敌人,中共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和红四方面军等党政军群各级各部门,在苏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灵活多样的政治宣传工作。因地制宜镌刻石质革命标语和文献,是当时重要的宣传方式。川陕苏区地处大巴山腹心,崇山峻岭广布,石刻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历代能工巧匠辈出。川陕苏区党政军群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优势,组织专门制作石刻标语和文献的刻石队(錾字队),在路旁、渡口、要隘的悬崖峭壁、石柱、石匾、石牌坊,甚至房基石、磨盘、石缸等上刻写革命标语和文献。陈昌浩、张琴秋、傅钟、朱光、刘瑞龙、廖承志、魏传统等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的领导人都书写过相关标语和文献,被镌刻在大巴山的山山岭岭。据不完全统计,1933年至1935年间,川陕苏区诞生了15000多幅石刻标语和文献,至今仍有4000多幅散落在大巴山间或收藏在博物馆。
1934年春,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錾字队,准备在通江县沙溪镇红云崖村景家塬高达25.9米的石壁上镌刻一幅内容为“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的宣传标语,当在石壁右侧刻好“国民”二字时,川陕省委宣传部长刘瑞龙路过,认为此标语字数太多,刻在如此高阔的石壁上不显眼,起不到宣传效果,几经斟酌将标语内容改为“赤化全川”。巴中恩阳河的一名热心革命的张姓小学教师数易其稿,满怀激情地书写了此四字,20多名錾字队员刻了40余天,方才完工。四个字每字高5.9米、宽4.9米,笔画深0.35米、宽0.9米,字距7.1米,字幅面积300平方米,离地面高15米,距离10多里外仍清晰可见。1935年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川陕苏区后,国民党“还乡团”、当地豪绅多方设法几欲损毁这幅红军石刻。最终得到保全实属不易。新中国成立后,著名诗人梁上泉以此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红云崖》,后改编为同名歌剧和电影,从此“赤化全川”闻名全国。
红军石刻“赤化全川”,2005年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挥将日月长明笔,写就雷霆不朽文。”那些遍布川陕乡镇村落大街小巷的红军标语,就是这片红色土地上革命浪潮的最好见证。可以说,只要有红军部队和苏维埃政府活动过的地方,就必然有标语。红军不仅是一支单纯的作战队伍,更是一支肩负着宣传启蒙、改造社会的政治先锋队。
我沿着街桥缓步前行,忽然,一面土墙上赫然显现的“粉碎白军进攻”6个大字映入眼帘。细看之下,其中“白”字墨色更为浓重且字形略显扩大,与整体笔迹存在明显差异。我好奇地向陪同者发问:“咦,这个字是怎么回事?”
“那是在双方‘拉锯’时期,红军写了这条标语。国民党军打过来,令士兵把‘白’字改成‘红’字。咱们打回来后,又把字改了回来。”
“这是标语也打‘拉锯战’啊!”
当年,红色标语使国民党反动派“怕得要死,恨得要命”。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的长征行动而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军队占领根据地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强令清洗或铲除这些标语。根据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想尽办法保护标语:或在标语表面刷上泥浆、石灰水,或将室内标语用纸糊封,或用柴草等杂物将其掩盖。
我凝望着这些历经战火和风雨洗礼的红色标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又看到了“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热闹场景。如今,这些珍贵的革命遗存虽然已经斑驳难辨,后来的人依然可以从中透视历史画卷,缅怀光辉业绩……
当搭乘的中巴车驶出古镇时,我还在恋恋不舍地透过车窗向外遥望,那一条条红军标语在视野中渐行渐远。蓦然间,我似乎看到标语“活”了起来,耳畔响起了“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打土豪、分田地”的激情呼声和反“围剿”的隆隆炮声。
哦,这是一声声、一阵阵无声的号角啊!从遥远的年代穿越历史的风烟,鼓舞着红军精神的继承者奋进在新征程路上。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我们唯有不移赤子之心、不坠复兴之志、不泄拼搏之劲,才能风雨无阻向前进,一往无前抵达胜利的彼岸。也唯此,方可星汉映征途,北斗指航向;风云激荡处,砥柱立中流!
作者简介:
唐雪元,湖南省株洲人,参军入川。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诗书画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成都市作协会员,省散文学会创研部副部长。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