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字号”到“新标杆”:非遗技艺的守业与创业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福鼎更是中国白茶的源产地与核心产区。纪相炳出生于福鼎市点头镇翁溪村,这里是国家级良种华茶二号“大毫茶母树”的发源地,也是他的“茶源”。作为纪氏白茶第六代传人、非遗技艺守护者,2025年,他入选首批“福鼎白茶农业文化遗产守护人”。对他而言,“坚守、传承、热忱”不仅是事业的注脚,更是生命的底色。
“福鼎白茶有今天,首先感恩时代、感恩政府好政策。一片叶子富裕一方,家乡靠茶致富,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纪相炳的话语中洋溢着对产业与家乡的深厚情感。
对传统制茶技艺,他有着近乎“固执”的坚守:“顶级福鼎白茶,是‘天、地、人’的完美契合。”他严格遵循古法,优选生态核心产区良种茶青,坚持传统日光萎凋这一决定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看天做茶,看茶做茶”,每个环节都倾注时间与耐心,体现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
当被赞“茶人匠心”时,他坦言:“真正的匠心不是创造,而是引导和释放,是把天地精华与茶叶本真之味,以最好的方式呈现给世人。”正因如此,他的茶具有极高辨识度的“山头气”与“阳光味”,清澈甘醇,韵远悠长。
品质为基,创新为翼:“纪生缘”的制胜之道
面对多变的市场与多元的消费需求,纪相炳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展现出开放与创新的视野。作为福鼎白茶产业代表人物,他以多维度实践带动乡村经济与产业升级。
采访中,纪相炳分享了几点关键实践:
-推广生态理念:“做品质茶,做健康茶”是他的经营核心。茶园种植桂花、竹柏等数十种植物,实现“茶在林中,林在茶间”的立体种植;安装吸虫灯、拒绝化学农药、维护有性繁殖茶树,从源头把控品质,坚守有机种植与非遗工艺。
-合作社带动:2008年成立福鼎市翁溪白茶专业合作社,通过高价收茶青、技术扶持,带动村民参与高标准种植,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共赢模式;推广农业联合体,以统防统治、大数据管理实现全流程质量管控。
“白茶单枞甜,自然纪生缘”。纪相炳解析纪生缘单枞白茶的“醇厚甘甜、回甘持久”源于三个关键词:
· 稀缺性:依托50年老树资源,树间距严格保持1.5米,从源头奠定独特价值,聚焦单枞品类的稀缺属性;
· 限量性:严守山头、树种与季节特质,仅做一季生产,产量恒定不超额;
· 专业性:创新“南茶北仓”模式,产品库存置于天津专业仓储,经十年沉淀形成“南水北香”的独特转化。
“互联网冲击很大,但我从茶农、茶商到茶企,如今仍想回归原点,做真正扎根源头的茶农。”他积极推广“纪生缘福鼎白茶”微信公众号,科普白茶知识、分享品鉴心得、讲述茶山故事,以新媒体传播方式打破消费者与产地的信息壁垒。让大家了解白茶“从枝头到茶杯”的全过程,感受白茶的风土魅力。这份热忱,源于他的使命感:让更多人读懂白茶、爱上白茶,让这份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守护初心:一杯白茶里的产业宏图
纪相炳的故事,恰如他杯中的茶汤:初品是创业的苦涩艰辛,细品是坚守的甘甜醇和。半生光阴里,他守护茶叶本真、传承技艺温度、传递风土深情,步履不停,只为将最纯粹的“中国味道”奉予世界。
基于此,纪生缘提出“五个化”发展理念:种植端实现单枞专业化;加工坚守传统日晒、遵循“走三水”工艺,达成标准化;仓储全流程规范入库,通过茶园大数据溯源码实现可视化;专注单枞老树产品,凸显个性化;最终实现企业差异化——让“纪生缘”与“单枞”深度绑定。
为体现这一理念,纪相炳探索白茶不同仓储的转化效果,解读“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奥秘,严控品质、搭建可追溯体系,确保每片茶叶安全正宗;同时思考如何让白茶融入年轻人生活场景。
他践行“南茶北仓”“南水北香”理念,介绍道:“白茶在北方储存效果好,所以白茶的重心就在天津。纪生缘在北辰区建成13000平米仓储中心,实现多功能分区与科学仓储技术助力白茶自然陈化,让滋味更醇厚、价值稳步提升。未来,仓储中心还将打造茶文旅体验馆,提供共享茶仓、总裁仓、万福仓、茶商专仓、私人仓等服务,并附加茶品养护记录与定期品鉴。”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数百吨产品已入库。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白茶跨界融合:探索外贸出口与茶旅新业态,打造“东山下茶人村”项目,计划通过茶事研学、生态观光、单枞认养,推广白茶文化,甚至推动白茶进入国际奢侈品市场,让东方树叶走向世界。
结尾:坚守品质,承继非遗
访谈尾声,茶汤已淡,茶香仍在。纪相炳从不把自己单纯定义为成功的茶商,更视自己为福鼎白茶发展的见证者、茶文化的传播者、非遗技艺的承继者。
“喝茶,核心是安全健康,关键是品滋味,深层是感受文化;做茶生意,该重服务规范、传茶知识,而非靠多余背书、虚假故事模糊本质,让消费者错失真正的饮茶体验;为获利给茶添花样,只会背离千年茶文化与东方树叶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