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新路径: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法探索
邱晓燕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清远)
在全球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的背景下,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已从单一的“熟练操作”向“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中心、技能演示与模仿为主线,虽在夯实基础方面功不可没,但也易陷入重“术”轻“道”、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协作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困境。为破此局,一些富有前瞻性的职业院校开始将目光投向一种源自人文社科领域的经典教学法——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法(Harkness Table Method),并尝试将其精髓与职业教育特色相融合,开启了一场深刻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一、何为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法?其核心价值何在?
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法源于美国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由慈善家爱德华·哈克尼斯资助创立。其物理形态是一张巨大的椭圆圆桌,但它的核心远非一张桌子,而是一种教学哲学:
1.平等与去中心化(Equality & Decentralization): 圆桌没有“头尾”之分,消除了讲台的权威感。师生围桌而坐,在物理和象征意义上构建了一个平等的对话空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灌输者,而是引导者(Facilitator)和共同学习者(Co-learner)。
2.学生主导的对话(Student-led Discussion): 学习过程由学生的探究、讨论和辩论驱动。学生需在课前深度预习和思考,带着问题和见解来到课堂,通过相互问答、质疑、补充来共同构建知识,而非被动接收。
3.培养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 该方法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深度分析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关注“如何思考”而非仅仅“思考什么”。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这些核心价值直指当前人才培养的痛点:如何让学生从“会做”变为“会思考着做”、“会合作着做”、“会创新着做”。
二、为何在职校推行?必要性、适配性与挑战性
(一)必要性:契合新时代职教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的内涵包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哈克尼斯法所倡导的主动探究、平等对话、团队协作恰恰是这些素养培育的绝佳温床。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未来复杂工作场景中,面对非常规性问题时,能进行分析、判断、决策并与人协同解决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适配性:与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并非水火不容
有人认为哈克尼斯法更适合文史哲学科,与强调标准、流程的技能教学格格不入。这是一种误解。职业教育的知识体系同样包含大量需要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的内容:
1.专业理论课: 如《机械原理》、《电工电子技术》、《市场营销策略》等,其中的原理、定律、案例完全可以通过圆桌讨论进行深度剖析。
2.实训方案设计课: 在动手操作前,如何制定工艺方案、编程流程、安全预案?围绕一个具体项目任务,学生团队在圆桌上进行“头脑风暴”,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与优劣,其效果远胜于教师直接给出标准答案。
3.综合故障排除课: 针对一个模拟的复杂故障(如数控机床停机、网络系统瘫痪、客户投诉危机),学生分组围坐,分析可能的原因,争论排查路径,最终形成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高度模拟了企业真实的技术攻关团队会议。
4.职业生涯与创业指导课: 讨论职业道德、职场沟通、创业计划等话题,哈克尼斯圆桌更是天然的理想场所。
(三)挑战性:改革之路绝非坦途
1.对教师的挑战: 教师需从“主演”转变为“导演”,其课堂掌控能力、引导技巧、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要求更高。备课不再是准备“讲什么”,而是设计“如何引导讨论的核心问题链”。
2.对学生的挑战: 长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生,可能面临“失语”的尴尬。需要培养其课前自主学习、敢于发言、倾听他人、尊重异见的习惯和能力,这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和训练过程。
3.对教学管理的挑战: 小班化是有效实施的前提,这对职业院校的师资和场地配置提出了挑战。传统的以讲授时长为主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也需要相应改革。
4.对课程内容的挑战: 并非所有技能点都适合讨论。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区分出适合讲授演示的基础技能和适合探究讨论的综合应用模块。
三、实践路径:职业院校特色化改造与融合策略
生搬硬套必遭水土不服,职业院校的哈克尼斯改革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
1.环境重构:“物理圆桌”与“心理圆桌”并建
创造条件建设专用圆桌教室,或灵活改造现有实训室、教室,采用可移动桌椅拼成圆桌形态。
更重要的是构建心理上的“安全圆桌”,通过建立讨论规则(如每人每次发言时长、尊重不批评原则等),鼓励每个学生,特别是内向和基础薄弱的学生敢于开口。
2.师资转型:从“技师”到“教练”
开展专项师资培训,通过工作坊、观摩课等形式,让教师掌握提问设计、倾听、反馈、鼓励、总结等引导技巧。
建立教学共同体,集体备课,共同设计“问题导学案”,作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的路线图。
3.课程重构:模块化设计与混合式教学
采用“混合式教学”思路。将基础知识和标准操作流程制作成线上微课,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腾出宝贵的课堂时间进行圆桌深度讨论和实操协作。
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明确哪些模块适用讲授法,哪些模块适用哈克尼斯讨论法,哪些模块适用传统技能实训,实现多种教学法的优势互补。
4.评价改革:过程性评价与多元主体评价
改变“一考定乾坤”的做法,建立注重过程的表现性评价体系。将课前预习、课堂发言质量、倾听与回应、团队贡献、逻辑表达等纳入考核指标。
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成为评价的参与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讨论的标准和目标。
四、展望:迈向深度学习的职业教育新生态
职业院校对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法的探索,其意义远不止于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是一场触及教育理念、师生关系、课堂文化和评价体系的深层变革。它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内在的学习驱动力,让他们在平等、尊重、思辨的氛围中,不仅掌握安身立命的“技”,更养成追求卓越的“匠”心和适应未来的“智”慧。
这条路注定需要披荆斩棘,但它的终点,是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聚焦能力与素养、真正实现深度学习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新生态。当未来的技术工人们能够围坐一堂,为了一道工艺难题侃侃而谈、各抒己见时,我们所培养的将不再是传统的技能操作者,而是能够定义未来、引领行业的智慧解决者。这,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崇高使命与价值所在。
基金项目:中国商业技师协会2025年职业教育课题《职业院校“哈尼克斯圆桌教学法”改革探索》,项目编号:ZJYB20250542。
个人简介:邱晓燕,女,目前就读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文秘专业学生。我热爱文字,已创作多篇文章,涵盖散文、时评等。文曾在《青年文学家》发表。喜欢阅读拓宽视野,热爱运动释放活力,期待在专业学习中提升自我,用文字创造价值。在东莞市植树节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广东省第八届写作大赛三等奖;“南方写作月”三等奖;“南方写作月”破茧成蝶奖;“诗画帽峰·绿美广东”三等奖。
教师点评: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法对职校教师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角色转型挑战。我们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者。实践中,最大的惊喜在于学生被激活后的潜能:他们敢于质疑、乐于协作,在探讨技术方案和故障排除时,展现出了超越课堂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虽然前期的问题设计和课堂引导需要我们投入更多心血,但看到学生从被动操作变为主动探究,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这无疑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
点评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志永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