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的板浦古镇,有一道美食已经流传了几个世纪,成为当地美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板浦凉粉,这道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小吃,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这座千年古镇最动人的味蕾记忆之一。当我们品味板浦凉粉时,我们不仅是在享受一种美食,更是在与历史对话,感受着这座古镇的岁月变迁与文化沉淀。
尽管龙水镇与江苏板浦相距一千七百多公里,但这或许说明了凉粉,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民间的美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相似的制作工艺。板浦凉粉在清代已经相当兴盛,制作技艺有数百年历史,清末民初已闻名遐迩,现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脉络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在清代文学家、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他曾提到板浦的醋“板浦醋为第一”,这表明板浦早在清代就已经以美食闻名,而凉粉作为板浦的特色小吃,也应当是当时的重要美食之一,推断,作为沭阳县令的他,即然来过板浦,应当也品尝过凉粉。
板浦是一座拥有两千余年历史的古镇,自古商贸繁荣、文化昌盛,美食文化也在此地生根发芽。板浦凉粉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曾是当地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也是过往商旅歇脚时必尝的美味。在过去,制作板浦凉粉的手艺人走街串巷,一声吆喝便能吸引众多街坊邻里围聚。凉粉也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期盼与对美食的热爱。
板浦凉粉的制作工艺考究,从选料开始便极为严苛。优质的绿豆或豌豆需经过长时间的泡发,吸饱水分后方能磨出细腻洁白的浆液。而后在煮浆过程中,匠人凭借多年经验精准掌控火候与搅拌节奏,这是凉粉口感成败的关键。待冷却成型,凉粉宛如凝脂,透着淡淡的豆香。
具体制作步骤如下:首先将绿豆洗净泡水12小时,然后放入搅拌机搅打成豆浆,用滤网滤掉豆渣,沉淀豆浆两小时。充分搅拌豆浆几分钟后过滤,小火慢慢煮过滤后的豆浆,一直不停搅拌,直到提起勺来豆糊浓稠至片状。关火后,另取一盆,表面抹油,倒入煮好的豆糊,刮平表面,静置。充分冷却之后,切块凉拌即可。
在这个过程中,火候的掌握尤为关键。火过旺则容易焦糊,火过小则口感无味。板浦镇的李玉飞师傅最有经验,他从28岁开始制作板浦凉粉,每天早上7点,他和老伴柳广秀就开始了一天的制作工作。他们将上好的绿豆放入缸中泡水洗净,一遍遍反复冲洗,不仅为了洗去污渍,更是为了让绿豆充分吸收水分。然后将洗好的绿豆放入搅拌机打成豆浆,再用滤网滤掉豆渣,沉淀豆浆两小时。
板浦凉粉的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听李玉飞讲,他是非遗的匠人每年都有2000元政府补贴,板浦另一家钱小胖。(备注:也不是讲,未被认定非遗传承人的凉粉就不好,板浦的凉粉都不错。)保护单位为海州区文广旅游局。这一认定,不仅是对板浦凉粉制作工艺的肯定,也是对板浦古镇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板浦古镇的凉粉越来越受到关注。当地政府正在积极推广凉粉的制作工艺和文化背景,希望将这一传统美食传承下去。
2019年秋,连云港文化名人徐习军、王成章、王军先、张文宝、朱芸玫、陈婕等。曾跟吕秀彬老师约好到板浦来玩,吕秀彬老师作东,在“一品美食”饭店请他们吃了便饭,我和姚祥麟老师也被吕老师邀请作陪。席间,吕老师在饭局上,特意安排上了正宗的板浦凉粉热吃与冷吃各一盘,冷吃凉粉,一般春夏秋三季吃法,就是切成块加入蒜泥、醋、芝麻油、酱油和辣椒调味。另一盘热吃,热吃一般都是冬季吃法,调味料不变,只是在平底锅中煎至底部呈焦黄,再切块食用,风味独特。大家对以其形体光滑富有弹性、入口爽嫩且滑而不腻的特点,进行了优评。
板浦凉粉不仅是连云港的一道特色美食,也是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夏季尤为受欢迎,是消暑解腻的佳品。这道小吃不仅体现了板浦镇的饮食传统,但板浦凉粉在连云港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是招待客人和庆祝活动的常见美食,也是连云港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板浦凉粉,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使其成为夏季解暑的佳品。凉粉的吃法一般有热吃、冷吃两种。我们本地人吃凉粉,更加习惯于在凉粉中加入汪恕有滴醋,以及蒜泥、辣椒酱、香油、麻油,其味道自然不言而喻。这种搭配方式成为了板浦凉粉最具特色的吃法。这种醋与凉粉的搭配,形成了板浦独特的风味组合。
从营养角度来看,绿豆凉粉中含有丰富的多糖成分,能增强血清脂蛋白酶的活性,使脂蛋白中甘油三酯水解达到辅助降血脂的疗效,从而可以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种球蛋白和多糖,能促进动物体内胆固醇在肝脏中分解成胆酸,加速胆汁中胆盐分泌;还能清热解毒、保护肾脏。这些健康功效也使得凉粉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健康食品。
板浦凉粉不仅是板浦镇的特色小吃,更是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象征。“穿海州、吃板浦、南城古财主”这句民谣流传甚广,寥寥数笔,细细数来,短短十一个字,写尽了板浦饮食文化辉煌历史。这句民谣不仅道出了板浦美食的名气,也体现了板浦在历史上的商业繁荣和文化影响力。
板浦美食文化至今流传: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汪恕有”滴醋及黄四麻香肠、板浦凉粉、张七香猪蹄与混沌、板浦豆丹、板浦插酥小饼、黄记大刀面等。这些美食共同构成了板浦独特的饮食文化,而凉粉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承载着古镇的历史和记忆。
近年来,板浦凉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017年,连云港市第七届读书节时,明星孙红雷主演电视剧《潜伏》编剧及作者龙一(李鹏)老师,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龙一老师被邀请来连互动;我的朋友,市交通台记者张文杰受领导安排,负责接待龙一老师,龙一老师不想吃常规菜,久闻“吃板浦”之名,提出想品尝一下板浦地方特色小吃。(备注:文杰还是车论坛及美食主播,粉丝量有43.7万人)
张文杰特意开车带龙一老师来板浦,选择到张七香猪蹄店,点了猪蹄、混沌、扬州炒饭等。文杰又到店外吕小胖凉粉摊上买了凉粉,龙一品尝了吕小胖(吕庆华)绿豆粉,大加赞赏。这一点表明,板浦凉粉已经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知名的美食。
2017年,海州凉拌板浦凉粉入选江苏省百道乡土地标菜名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板浦凉粉的认可,也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肯定,后被评定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点,连云港市文广旅游局会议处处长王远,功不可没。凉粉作为板浦的特色美食,已经成为连接古镇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重要纽带。
在板浦古镇,有许多凉粉制作的匠人,都是传承一个工艺制作,几乎家家出名。吕小胖凉粉(吕庆华)的绿豆凉粉相比之下尤为出色,吕家祖辈从晚清至民国时经营的吕氏磨坊,又兼营凉粉、豆腐、千张、腐竹等豆制品。目前吕小胖为第五代传承人,这种家族传承的方式,使得板浦凉粉的制作技艺得以代代相传,保持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后期吕小胖把这凉粉技艺,带到了上海发展。
而最令人感动的是李玉飞和柳广秀这对夫妻的坚守。他们从28岁开始制作板浦凉粉,每天早上7点,夫妻俩就开始了制作板浦凉粉的一天。这一坚持就是数十年,他们的故事成为了板浦凉粉传承的生动写照。李玉飞在火候的掌握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深知火过旺则容易焦糊,火过小则口感无味。这种看似简单,实则凝聚了李玉飞三十多年来的坚守与坚持的技艺,正是板浦凉粉能够保持传统风味的关键,李玉飞的大豌豆粉占优。
在当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业化生产的普及,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然而,正是像李玉飞、柳广秀这样的匠人,通过他们的坚守和传承,使得板浦凉粉这一传统美食得以延续。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道美食的传承,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
随着时代的变迁,板浦凉粉也在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保持传统制作工艺和风味的同时,凉粉的制作和销售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如今,板浦凉粉已经从街头小吃,发展成为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产品,出现在各种庙会、美食节和旅游景点中,以及在电商平台销售。
板浦凉粉,这道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小吃,是板浦古镇最动人的味蕾记忆之一。它承载着古镇的历史和文化,见证着这座千年古镇的变迁与发展。当我们品味板浦凉粉时,我们不仅是在享受一种美食,更是在与历史对话,感受着古镇的岁月沉淀与文化魅力。
从唐代的民间发明,到清代的兴盛,再到现代的创新发展,凉粉这个街头小吃,已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却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风味和魅力。它不仅是板浦镇的特色小吃,更是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象征,是连接古镇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纽带。
在板浦古镇的街道上,凉粉摊贩的吆喝声依然回荡,凉粉的香气依然飘散,这道美食的制作技艺也通过一代代匠人的坚守得以延续、已作古的做凉粉老一辈匠人如在世的年龄:杨二江(杨立元)110岁左右、王大可(110岁左右)、小敖柱(姓陆大名不详110岁左右)、吕广余(94岁左右)、钱宝贵(94左右)、姚三爷(姚如发)100岁左右、刘长友(94岁左右)、张加良(97岁左右)、黄兆莫(95岁左右)、项三爷(项长生96岁左右)、黄兆立(95岁左右)、卢培礼(95岁左右)、大年好(赵年好73岁)、苗洪全(96岁左右)等等。他们儿女,有的仍然传承接班,有的另有高就。现在仍在做板浦凉粉的,李玉飞、项大姐、黄大明、朱小美、谭小飞、吕小胖、钱红兵、大钱凉粉(钱二)、地主凉粉(冯小七)、大炳安(刘广金)等等。板浦凉粉的故事,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生动写照。
当我们品味板浦凉粉时,我们品味的不仅是其爽嫩滑而不腻的口感,更是千年古镇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每一口凉粉,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们感受到古镇的脉搏和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