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泡良药:毛莨
文/李广昌
小时候,不知怎的,我的右眼总是充血,眼白上还隐约浮起一层薄翳,像是攀了层浅云。用了強的松眼药水、鼻眼净,总不见好转。村里有人告诉我:“去找某某,他用草药治了不少。”
于是,我便认识了那种后来才知道叫“毛茛”的野草——我们更习惯叫它野芹菜。那位老人摘了几片叶子,捣烂成泥,让我取一枚铜钱,压在左手的内关穴上。他把草泥敷在钱眼当中,再用纱布轻轻固定。嘱咐我四个时辰后拆开。
时间到了,揭开一看,皮肤上竟起了一个透亮的水泡。老人用火燎过针尖,轻轻一刺,黄水缓缓流出,再包扎好。奇怪的是,没过多久,我眼睛的红肿和那隐约的白翳,竟真的消退了。那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民间草药的智慧与神奇。
后来才知道,这毛茛可不是寻常野草。它早在《本草拾遗》中便有记载,还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名字:鸭脚板、猴蒜、翳子药、自灸、天灸、辣辣草、烂肺草、狗脚板、老虎脚爪草……每一个名字背后,大概都藏着一方水土的故事,一段代代相传的经验。
毛茛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高不过人膝,遍身披细白毛。基生叶如掌状深裂,夏季开出明艳的黄花,聚作稀疏的伞状。它喜欢长在田埂边、水沟旁,潮湿之地,总是默默生长。
其性辛、微苦、温,却带毒性。能利湿、消肿、止痛、退翳,还可截疟、杀虫。孕妇慎用。民间多用它来“发泡”,治疗各类疑难杂症——
治鹤膝风,敷膝眼;
治急性黄疸,贴三角肌;
治淋巴结结核,敷至灼痛自取;
治疟疾,缠手腕,起泡即撤;
治目翳,如我当年那般,铜钱垫穴,引翳出泡;
治牙痛,置对侧耳尖;
治风湿,敷关节周穴;
还可治疔疮、阴毒、杀虫蛆……甚至用于胃痛、肝炎、肾炎、银屑病等,皆靠那一帖发泡之力,引出病邪。
现代研究告诉我们,毛茛鲜品中含有的“原白头翁素”,正是其发泡与消炎的关键。它能抗组织胺,却也对皮肤黏膜具有强烈刺激性,可致红肿、起泡,甚至溃烂。若误服,更会引起急性中毒,黏膜充血、呕吐抽搐,必须迅速就医。因此它绝不可内服,更千万不能误当作食用水芹。
毛茛,一味草,一生毒,一方引。它以灼热的方式唤醒身体的愈力,像一位严厉的乡间郎中,用痛带走痛,用泡换来明。
而那枚铜钱下的水泡,和后来清澈起来的目光,也从此在我心里种下一颗信任自然的种子。民间百草,看似朴素无华,却往往藏着人间最本真的智慧——与天地同方,共万物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