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立足中华文化复兴与山岳文化哲学研究深化的时代语境,聚焦泰山“五岳之首”的文化象征地位,针对现有研究“重具象梳理、轻哲学提炼”及“唯心倾向显著、忽视物质根基”的双重局限,确立以唯物史观重构泰山文化研究的核心方向,凸显本研究的必要性与时代价值。
研究意义:学术层面,填补泰山文化哲学体系化研究及唯物阐释的空白,为地域文化哲学研究提供范式参考;理论层面,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革新传统文化研究路径;现实层面,挖掘泰山文化精神内核,为文化自信建设、精神文明培育及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提供思想支撑。
二、国内外研究评析
国内研究:肯定现有成果在泰山文化具象领域(美学、历史地理、民俗等)的研究深度,指出其核心不足在于未突破“现象层”,缺乏对哲学内涵的系统提炼,且忽视唯物视角,未能从物质基础解读文化生成逻辑,研究呈碎片化。
国外研究:认可海外汉学对泰山文化单一符号(封禅、石刻等)的记录价值,批判其未能与中华传统哲学及整体文化体系建立关联,且无视物质基础对文化的驱动作用,研究停留在表面,无法触及深层价值。
三、思路方法与框架
研究思路:以“泰山文化哲学内核”为核心、唯物史观为指导,构建“历史溯源(物质根基)—理论提炼(哲学内涵)—现实转化(价值落地)”的闭环路径,实现“物质—文化—哲学—价值”的逻辑贯通。
研究方法:融合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与唯物辩证法,确保研究科学性与具象性,避免抽象阐释,精准把握泰山文化的物质逻辑与哲学维度。
全书框架:以“唯物史观”为底层逻辑,设“存在论—实践论—价值论”三篇六章核心内容,依次梳理泰山文化的物质根基、分析实践对文化与哲学的塑造、提炼哲学内核并探索现实转化,形成层次分明的研究体系。
四、创新重点与难点
创新重点:视角上,首次以“唯物史观+哲学体系化”双重视角整合研究;理论上,将唯物辩证法融入地域文化哲学,填补唯物阐释空白;目标上,打破“重历史、轻现实”局限,提出哲学内涵向现实价值转化的具体路径。
创新难点:需解决史料整合(“地理—生产—文化—思想”关联记载零散)、关联论证(物质—文化—哲学逻辑界定)及唯物逻辑贯彻(避免唯心倾向)三大挑战,保障研究严谨性与科学性。

第一篇 存在论:自然与社会存在生成
第一章 自然存在:物质基质
第一节 地理存在客观基础
以“物质环境决定文化形态”为核心,阐释泰山“雄峙天东”的地理特征(气候、地形)为早期农耕文明提供的生存保障,进而催生崇拜意识,驳斥“神性赋予地理意义”的唯心论。
第二节 物质生产催生文化
结合先秦农耕生产实践,分析先民对“泰山庇佑丰收”的认知源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而非“精神先验的崇拜”,凸显物质生产是文化生成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 社会存在:历史动力
第一节 社会结构塑造文化
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解析秦汉封禅文化的兴起,本质是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结构)通过泰山符号强化统治合法性的需求,而非“帝王个人意志或神权感召”。
第二节 生产变革影响文化
对比宋元至明清手工业、商业发展与泰山民俗文化的关联(如庙会从“祭祀为主”到“商贸为辅”的功能转变),证明生产方式变革是文化形态演变的物质动因。

第二篇 实践论:主体与矛盾辩证发展
第一章 实践主体:群众主导
第一节 物质实践主体作用
聚焦挑山工(物资运输实践)、工匠(建筑/石刻制作实践)、农民(民俗活动实践),论证其物质生产实践是泰山文化(如挑山工精神、建筑文化)的根本来源,驳斥“文人/帝王单方面创造文化”的唯心论。
第二节 实践主体历史统一
以“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为指导,解析不同时代实践主体(如古代工匠与当代文旅从业者)的传承与变革,指出文化创造是“历代群众实践的历史累积”,而非孤立的精神活动。
第二章 实践矛盾:辩证动力
第一节 实践矛盾对立统一
运用“矛盾分析法”,解析泰山文化发展中的核心矛盾:如“保护与开发”(物质载体保护与文旅生产实践)、“传统与现代”(民俗传承与当代生活方式),明确矛盾解决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规避“文化线性发展”的唯心化解读。
第二节 实践方式辩证演进
分析泰山文化实践方式的变革(如从“实体祭祀”到“数字纪念”),本质是生产工具(如数字技术)发展推动实践方式升级,体现“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的唯物辩证法,而非“精神理念自我革新”。

第三篇 价值论:内核与实现路径转化
第一章 价值内核:唯物价值
第一节 秩序价值社会实践
以“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论”为依据,指出“国泰民安”价值源于古代农耕社会对“稳定生产环境”的需求(物质基础),当代则转化为对“社会和谐”的实践追求,驳斥“价值先验存在”的唯心论。
第二节 坚韧价值实践根基
论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坚韧精神,源于历代登山者(物资运输、祭祀出行)的体力实践与克服自然困难的过程,是“实践经验的精神提炼”,而非“纯粹的精神感召”。
第二章 价值实现:当代路径
第一节 技术实践价值转化
以“生产力决定价值实现方式”为核心,解析“数字泰山”(如VR登山、数字藏品)的价值,本质是数字技术(生产力)推动泰山文化从“实体载体”向“数字实践载体”转化,服务当代大众文化需求,规避“技术为精神服务”的唯心化表述。
第二节 社会需求价值适配
结合当代社会“文化自信”“生态保护”等实践需求,论证泰山文化价值(如生态文化、爱国精神)的转化需对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物质与精神需求统一),体现“价值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唯物论,而非“价值单方面引领实践”。

结论
一、唯物框架理论破界
总结本体系与唯心化研究的根本差异:以物质为根基支撑,以实践为根本动力,以社会价值为思考维度,构建科学系统的泰山文化理论体系。
二、价值实现实践方向
提出“立足当代实践、服务社会需求”的价值转化原则,如对接乡村振兴(文旅带动地方经济)、生态保护(守护泰山山体物质载体),让理论落地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实际力量。
三、使命责任与时俱进
铭记初心,与时俱进,以唯物论和辩证法为科学指导,深化泰山文化的哲学研究,让哲学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让人民大众参与文化创造,为推动泰山文化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主编:吴文頗(源自大地),中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原任济南铁路分局副局长兼高级工程师。社会兼职: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学会书记兼交通运输专委会会长暨省学会智库研究院院长。现代诗集《源自大地》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任国务院安成信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常委文联主席文化部周巍峙部长、全国摄影协会主席邵华将军等领导学者,分别题词签名与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