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
周焱
赋歌赋曲赋诗愁,
秋叶秋山秋水流,
轻叹一声人已去,
湟河尽处恨无休。
周焱的《别离》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离别后的怅惘与绵长恨意,全诗情景交融,层层递进,将个人情绪与自然意象、空间感相勾连,余味悠长。
一、起笔:以“赋愁”定调,藏情于动作
首句“赋歌赋曲赋诗愁”,用三个“赋”字构成排比,既写出抒情行为的反复——试图以歌、曲、诗排遣愁绪,又暗示愁绪之深,难以通过创作消解。这里的“愁”是全诗的情感起点,为后续的景物与感慨铺垫了底色。
二、承景:以秋意衬情,情景相融
次句“秋叶秋山秋水流”,转向秋日景致的铺陈。“秋叶、秋山、秋水”三个带“秋”字的意象,不仅点明时节,更以秋的萧瑟、凋零感呼应首句的“愁”。秋叶易落、秋山寂寂、秋水流逝,既是眼前之景,也暗合离别后的失落与时光无情——曾经的交集如同秋景般渐趋冷清,将抽象的愁绪化为可感的画面,做到“景为情设”。
三、转意:以轻叹显痛,于细微处藏深情
第三句“轻叹一声人已去”,由景入情,聚焦于离别的瞬间。“轻叹”二字极妙,没有激烈的悲叹,却在这克制的叹息中,透出对“人已去”的无奈与怅惘——千言万语最终化为一声轻叹,反而更显情感的深沉与隐忍。“人已去”是现实的定格,也是所有愁绪与感慨的直接源头。
四、合韵:以恨无尽收束,拓展时空张力
末句“湟河尽处恨无休”,将视角拉向远方。“湟河尽处”以空间的辽远,反衬“恨”的绵长——河水有尽头,而这份因离别而生的“恨”(实则是深切的思念与失落)却没有终结。“恨无休”呼应首句的“愁”,让情感从开篇的压抑,到中间的具象,再到结尾的绵延,形成闭环。
全诗以“愁”起,以“恨”终,中间以秋景、轻叹为过渡,将离别后的复杂情绪——不舍、失落、怅惘,融入自然意象与动作细节中,语言凝练而情感饱满,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整体而言,诗中没有直白说“世态炎凉”,却通过“愁—秋—人去—恨”的脉络,将作者对人情变幻的感慨融入离别场景,以景喻情,以情牵世,让作者本意的表达既含蓄又深刻,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