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全祥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威人,我见证了家乡近年来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文旅产业促融合”“凉州文化品牌”等热词 ,以及高铁开通后涌入的游客,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然而,当褪去官方宣传的滤镜,以普通市民的视角审视,武威文旅经济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交通梗阻:游客体验的第一重障碍
高铁站、火车站周边的客运秩序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个别不规范运营行为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威的城市形象 。尽管“五一”期间开放了2万多个免费停车泊位 ,但日常停车难问题依然存在。雷台景区周边道路狭窄,节假日期间车辆通行效率较低,游客寻找车位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对游览体验产生影响。此外,市外景区如白塔寺、天梯山石窟目前缺少更为便捷直达的旅游专线,外地游客在前往这些景区时,交通选择相对有限,使得这些承载丰富历史文化的景区未能充分发挥其吸引力。
二、仿古街区:文化符号的活化困境
政府斥巨资打造的凉州十七巷、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等仿古建筑群,展现了武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过,目前街区在运营发展中面临人气提升的挑战。这些街区虽然建筑风格古色古香,但街区内商业业态较为趋同,多为纪念品店和快餐店,未能充分展现“河西都会”独特的市井文化与生活气息。游客走进街区,看到的多是常见的网红元素,与历史诗词与文旅宣传中描绘的鲜活生活场景仍有一定差距。
三、宣传营销:流量时代的创新探索
在全国文旅“内卷”的当下,武威的宣传推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官方抖音账号发布的内容以景区风光展示为主,对于“沙退绿进”的治沙精神、鸠摩罗什译经故事等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和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不足。对比西安“长安十二时辰”、成都“宽窄巷子”等成功案例,武威尚未将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转化为具有广泛传播力的热门话题。例如,每年众多青年志愿者来到民勤参与植树活动,这本是打造“生态+文旅”特色品牌的良好契机,但由于缺乏系统策划,未能将相关热度有效转化为旅游消费动力。
四、服务质量:细节处的品质提升
文旅服务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景区讲解员的讲解方式较为传统,对凉州文化的解读还可以更加深入生动;个别餐饮场所存在价格不够规范的现象;酒店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也有待加强。部分旅行社在运营过程中,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游客体验。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实则影响着游客对武威文旅的整体评价和印象。
五、生态与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挑战
民勤苏武沙漠景区依托独特的自然风貌,开发滑沙、越野等特色旅游项目,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如何平衡旅游收益与生态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沙漠生态系统本就脆弱,频繁的游客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沙丘自然形态和周边植被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更好地守护这片“大漠沙如雪”的壮美景观,需要在后续开发中引入科学的生态评估机制,采用生态友好型开发模式,将旅游活动强度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确保自然景观的可持续性。在文化保护领域,天梯山石窟、罗什寺、文庙,十七巷等历史文化资源是武威珍贵的文化瑰宝。近年来,武威对这些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投入了大量资源,充分展现了政府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但在实际修缮过程中,传统黄土民居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态保护工作,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六、数字时代的创新突破
全国文旅产业已进入“沉浸式体验”“数字化交互”的新阶段,而武威的智慧旅游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一部手机游武威”平台功能相对基础,主要提供景区介绍和门票预订服务,在AR导览、文化知识互动等方面还有待丰富;雷台汉墓的VR体验设备需要及时更新维护,以更好地展现“马踏飞燕”的艺术魅力。在洛阳、西安等地通过裸眼5D、全息投影等技术让历史“活起来”的当下,武威也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为游客带来更具科技感和沉浸感的旅游体验。
结语:繁荣背后的思考与展望
武威文旅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协调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服务提升等多方面的挑战。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欣喜于家乡的发展变化,也期待文旅产业能够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当游客能更便捷地抵达景区,当仿古街区充满生活气息,当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我相信,“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将不仅是一句口号,更会成为每一位游客心中难忘的城市记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